张荔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她承担本科生基础课程“大学英语”、通识核心课程“学术英语交际:写作与发言”、致远学院“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研究生“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和线上慕课课程“学术英语写作与演讲”。
在教学中,张荔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通过形成性评估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她提倡 “以做促学”的理念, 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加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她常常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自行归纳出知识要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她也鼓励学生敢于对现有知识进行质疑和挑战,接受答案的多样性、开放性,促进学生的创新和思辨能力。此外,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她带领的学术英语教学团队于2020年获得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2022年获得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她创立的“学术英语交际:写作与发言” 课程获2022年上海高校国际学生英语示范性课程以及2022年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张老师敢于进行教学创新和接受挑战。课程“学术英语交际-写作与发言”是交大的首批优质通识核心课程,作为大学英语必修课,进入致远学院荣誉计划和强基计划,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和未来科学家。致远学院学生虽然是经过挑选的,但部分学生的英语能力还比较弱,是否适应学术英语教学,尤其是要通过水平考试,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课程开始前,经过专家组论证,需要对教学进行全面设计。张老师带领教学团队确立了通过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文献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会议发言的项目式学习,融入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全面提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她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模式设计、材料准备、备课组织,并在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估,还邀请教学发展中心从第三方角度协助学生反馈,以便深入了解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最佳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学有所获。
张老师乐于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促进教学,与时俱进。她将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了慕课,以服务更多的人群。该线上课程“学术英语写作与演讲”于2023年获“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同时,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该慕课建立微课,对线下课程进行全面重新设计和内容调整,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于2022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混合式教学的对应教材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术英语写作与演讲》。
张老师特别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教学中她总是把自己积累多年的备课讲义分享给团队所有成员,让青年教师迅速熟悉内容和了解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团队的特色和互相交流分享的氛围。成员也乐意分享各自的材料,并经常互相探讨,使教学精益求精。她也常常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和帮助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
张老师还十分愿意倾听学生的心灵需求,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无论是所教授的班级学生、所带领的大创学生、还是所指导的研究生,在遇到困难需要排解时都有找到她。她总是特别愿意倾听,从自己的经历去理解他们,并给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张老师也积极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和云技术的网络自动作文评阅系统信效度及其辅助教学研究”和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语料库及网络支持下的二语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2021年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融入课程思政的学术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主持横向和各类项目共计30余项。 发表专著2本、主编教材2本,发表SSCI、CSSCI和其他学术论文共60余篇。先后指导16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和 14名本科生的3个大创项目,其中两项被评为国家级大创项目。
当然,在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也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交?通全球课堂”中,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的国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课程,在参与度和投入度方面都会有所欠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张老师一直在不断摸索改进方法,通过与学生线上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寻找原因,力求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体验,并不断总结经验,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获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