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创新发展,让学生更优秀
李婧教授怀揣对高等教育的敬畏与热爱,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潜心教学一线十余年,探索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激发,在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方面坚持创新发展、追求卓越,在教学服务工作中守职尽责、真诚奉献。
科教融合、激发学生潜能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终身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李婧教授自2010年从美国范德堡大学回国履职交大,敬岗爱业,积极主动提升教学能力与完善教学体系。开设并独立主讲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生物统计方法》。课程设计以“快乐学习、潜能激发”为教学理念,理论课中,将国际最新重要科研学术成果引入教案,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与学术审美力;实践课上,让学生从校园学习生活入手、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从问题提出、动手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到结果汇总展示的全链条培养过程,加强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层学习、鼓励学生间合作,激发学生从被动知识学习到主动探索、从多层次学习中观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挖掘自身优势潜力、提高自我理解。课程教学手段持续革新,多年深受学生好评,评教连续优秀,2019年《生物统计方法》获批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为保障本科培养计划顺利完成,主动放弃产假提前回归教学岗位;聚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参与开设研究生课程《组学大数据》、致远交叉模块课程《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201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烛光奖励计划”二等奖,202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佳和优秀教学奖”。
潜心科研、激励学生创新
教学与科研对高校教育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教学和科研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学为人师,当以个人行为世范。李婧教授带领课题组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所需,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研究,针对肿瘤无创早诊肽段标志物发现、蛋白质差异分析统计模型与致病风险评估等提出建立一系列算法软件与数据库,推动蛋白质组学在疾病机理解析以及精准医疗转化中的应用。除了课堂教学,积极鼓励和吸纳本科生走进科学研究,推荐多名学生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内外名校深造;指导本科生PRP项目、大创项目、本科生毕业设计累计近30人次;研究生培养倡导“快乐科研、追求卓越”,深切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指导的多名本科生、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作为生物信息学领衔团队,指导本科生作为共同一作在Cell发文首次完成人类肺腺癌蛋白质组草图绘制,揭示肺癌患者多组学分子特征与潜在药靶,该研究工作入选《中国2020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和《2020 上海科技进步报告》。累计在Cell、Nature、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Genome Biology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他引2000余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优秀学者奖励计划(A类);2021年被美国化学学会遴选入蛋白质组与代谢组学领域年度全球40位“Rising Star”。
坚守初心,热心教学服务
醉心科研教学,亦不忘集体服务之责。李婧教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一方面任学院生物信息学与生物统计学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同时担任系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面对“双肩挑”的工作任务,不忘入职之初的教书育人之追求与勇于奉献的初心,时时反躬自省,思集体之困、想师生所想,热心教学服务。通过与师生细致沟通探讨、不断完善创新教学管理工作,例如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规范年度生信系研究生论坛、建立博士生培养轮值管理委员会制度等;为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科影响力,连续八年利用暑假负责组织中美生物统计夏令营,邀请海外知名教授累计为近800名师生提供优质课程;为加强全系师生的健康与互动,提议策划并组织落实全系师生每周羽毛球锻炼。在学术公益方面,担任中国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学会理事,受邀Nature Communications、Bioinformatics、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结语
李婧深爱高等教育事业,在教学中倡导教学相长,脚踏实地把教书育人工作做到细致处;以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为着力点,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激发学生潜力与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