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
马克思主义学院
返回列表

用历史思维点亮课堂,让理论贴近学生心声

马楠,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以青年学者的学术锐度深耕思政教育领域。他的教学实践始于五年前一次关键的职业抉择:在历史学专业任教与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他更执着于一线教学,由此开启以历史思维重构思政课堂的学术探索。同时他聚焦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历史规律中建构价值判断,逐渐开启独具特色的“历史思维赋能思政教育”旅程。

 

一、以史为犁,用心讲好思政课

讲近代史要带学生“触摸”苦难,更要让他们看见“光”。马楠自入职以来,便注重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通过情境还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一手史料洞察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同时厚植家国情怀,以“近代志士救国方案对比”等议题激发学生辩证思考,将历史规律转化为青年担当意识。多次下课铃响后,学生仍不舍得离开,他与学生们围聚在教学楼道里延续思想碰撞;他逐字批注学生关于“近代转型困境”的千字长邮件,无论多晚,他都会积极回复学生的疑点,用学术批注架起师生对话的阶梯。其本科生课程多次登上学生评教榜首,便是对这份坚守的最佳注脚。

他承担了多门本科生思政课、研究生专业课的授课任务,开设硕博士生课程《中国革命史专题》,取得了优异的教学评价,本科生课程评教以A0A1为主,研究生课程教评稳居A级。作为主要成员讲授的“近现代史纲要”课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2021)、上海交通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22)和国家级一流课程(2023。专注、热爱、严谨,是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最能够感受到的,在交大学生自主构建的跨学科讨论社群“水源社区”引发广泛好评,学生自发推荐马老师的中国近现代纲要课,他的课程也是交大的“难抢课程”之一,经常有学生前来旁听。

功不唐捐,他在教学上的耕耘与积淀,助他在教学比赛中斩获了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大比武特等奖2024),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精彩教学讲义奖(2024),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1),还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之星”(2025),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指导教师2022),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成员(2023),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2024

 

二、实践全程育人,开拓课外视野

学习不止于课堂上的讲授与讨论,课外的研讨、交流与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马楠立足“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以大历史观为理论指引,组织研究生们参与红色遗址调研、口述史访谈等实践教学;依托百年党史鲜活史料,创新中国近代史教学叙事,夯实本科生思想根基。他不仅是学生眼中“能聊足球战术”的伙伴,更是用自己力量破解现实困境的引路人。同学们经历家庭变故、生活费不足等困境,他都会及时伸出援手,真心实意帮助同学们纾解压力,用真诚与务实打破师生壁垒,成为学生口中“零距离互动”的真心朋友。

他主动贴Z代青年认知特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堂,运用数字化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在课堂上创新推出“复调的五四:全球史观下的一九一九”“中共建党的红色城市空间建筑”等特色讲义,所撰写的讲义《人地关系下中国共产党诞生》获得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精彩“教学讲义”。

他还与学生们共同参与宣讲活动、学术论坛。先后在校内外各单位宣讲党的最新会议精神、党史党纪学习教育;参加跨学科学术对话,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全”学术沙龙中系统阐释“现代时间观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命题,从社会时间结构与革命意识演进的辩证关系展开学理剖析;在“涵泽”青年学术论坛聚焦旅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实践,深度解析早期共产主义者如何通过时空重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传播,揭示历史实践与理论传播的互动机制。

 

三、以热忱耕岁月,凭初心赴长路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近年来,马楠一直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社团统战工作历史及其当代启示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早期中国共产党与地方政治团体关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党史研究与宣教课题“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南洋公学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哲社重大项目等课8项,以独作发表《中共党史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读书》等国内外权威论10余篇,参与编写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马藏》(2025)、《劳特利奇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指南》(2025)等书籍。指导所带研究生获得“第二届世界大战中的上海”青年论坛论文二等奖(仅此一位研一学生获奖)。他的学生常常在深夜里,收到被精心批改过的论文,从研究框架的调整到标点符号的修正,密密麻麻的朱批记录着学术规范的每个细节。尽管满纸红色批注看似严苛,却让学生在反复打磨中建立起严谨的学术习惯。

未来,他将继续探索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以赛促教,以教促学,通过“问题链”教学法激发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从广阔的时空维度高瞻远瞩、慎思明辨、取精用宏的理解与解释,认识与评判历史。在自己热爱的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抓住有限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