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华
航空航天学院
返回列表

刘小华老师现任航空航天学院长聘副教授、航空宇航推进系副主任,入职交大近八年,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书育人事业,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围绕大国重器,刘老师深耕于先进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流动失稳卡脖子问题,沉淀出了大量创新成果,构建了以研促教、以教启创、以创哺学的多方位螺旋式育人方法,始终践行科研攻坚为国铸器,春风化雨为国育才的信念,培养的研究生在我国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就业或深造比例达100%

 

一、倾心教学:培养航空新青年

刘小华老师认为:培养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第一天职。他每年为上海交大莫航班双学位本科生讲授《工程热力学》课程。这门课是航空航天领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理论性强。同时,鉴于中俄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差异,授课难度较大,但他总能将枯燥的知识与生动的航空航天工程案例结合起来,打造了一门兼具科研深度、实践广度和育人温度的特色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大国重器的魅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这些成效并非一蹴而就的。都说教学是良心活,刘老师几年来不断地持续打磨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本领,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比如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教发中心课程教学设计创新专项基金等。2024年,刘老师获评全国动力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秀项目。本着以赛促教的初衷,他还斩获全国航空动力类课程课堂教学创新竞赛三等奖、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教学奖项。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他系统构建了"国情教育-国际视野-职业认同"递进式育人体系,通过剖析我国能源安全现状、结合国际能源格局演变、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创新采用C919大飞机发动机设计等校企合作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行业热爱与社会责任感。该课程已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凭借突出的教学效果,他于2024年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称号。

 

二、潜心育人:研发航空中国心

发动机被业内称为飞机的心脏。国产大飞机已翱翔苍穹,但装配的发动机依然是国外的。研发国产飞机的中国“心”,是刘小华老师矢志不渝的事业所爱,也是他为国育才的初衷。他带领团队长期面向航空发动机气动失稳卡脖子问题和声共振硬骨头问题,在叶轮机械流动稳定性通用理论、声共振的线性失稳与非线性演化等方面持续创新,成功将失稳预测周期由传统方法的3个月大幅压缩至2周。该成果得到了原国产宽体客机发动机总师的好评,正逐步应用于型号研制。这期间,刘老师和弟子们亦师亦友,共同探索。

2021年台风季,为了保障某型号发动机流动稳定性问题的项目攻坚,刘老师和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在为期半个月的技术攻关中,每日朝七晚十二的坚守在研发一线。面对一个个棘手难题,刘老师总是细致剖析,将问题层层剥离,逐条击破,最终团队成功完成任务,获得了型号团队的好评。最重要的是,刘老师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和敢为人先的工作态度,感染身边的学生们,期望他们也能真心的热爱自己的专业,今后继续投身空天报国的事业中。

他始终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育人目标,潜移默化下,大批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空天报国的主战场。近年来,他所指导的学生先后荣获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等多项荣誉。令人瞩目的是,其培养的中国研究生毕业后,赴国家重点行业就业或继续读博深造的比例持续保持100%,充分彰显以身作则与价值引领的成效。

 

三、悉心建设:助力交大航宇学科

吸引最优秀、最适合的学子来到交大,是整个学科建设的第一环。刘小华老师曾多次参加上海交大的高考招生组,奔赴宁夏(20182019)、安徽(2023)、内蒙古(2024)等地,为青年学子答疑解惑。

2023年酷夏时节,刘老师请缨负责安徽省阜阳市招生工作。在宣讲现场,他用通俗语言讲解当下国产飞机发动机面临的严峻挑战:"每一片旋转的叶片都在诉说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呼唤,而你们的选择将定义中国航空的未来"。这种将专业启蒙融入招生的方式深受莘莘学子的共鸣,大批优异学生报考交大。该年度该省交大录取分创历史新高,稳居前三,遥遥领先,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刘老师也因此获得招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巧合的是,2025年春,之前录取的3位学生在《工程热力学》课堂上与刘老师再续前缘。他们对航空发动机研发领域兴趣盎然,提前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将申报下一轮的PRP项目。这些育人实践充分体现了招生-培养-成才的链条。从皖北县城到上海闵行,跨越600公里的薪火相传和育人旅途,生动诠释了"招生即培根,入学即铸魂"的闭环培养理念。

此外,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背景下,上海交大与国际著名航空院校-莫斯科航空学院强强联合,共同建设中俄学生混班的莫航班双学位项目。作为航空发动机方向的负责人,刘小华老师亲历多轮中俄教学标准对接研讨,参与制定课程共建方案,有力支撑了该国际联培项目持续建设。该项目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刘老师每年讲授发动机方向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各一门,总计96学时,占该方向课程总量近四分之一。

同时,刘老师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的学科建设,担任航空宇航推进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深度组织了航空发动机方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工作,组织建设了一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并获评示范团队称号。作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他不仅积极参与学院本科课程体系优化,还带领团队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指导青年教师成长。

 

四、师者匠心:做空天报国的引路人

在培养学生方面,刘小华老师愿意与青年学子不仅仅谈学术,还谈人生与梦想,谈困惑与彷徨。2019年,作为班主任,他精心策划"航空报国"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赴中国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开展研学,出色的完成任务,获评校社会实践特等奖及优秀指导教师荣誉

学生的进步是教师最欣喜的事情。受到刘老师的耐心点拨,他的第一位研究生从入学时的低迷彷徨到奋起直追,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首届莫航班优秀毕业论文,毕业后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继续逐梦航空报国。2024年,这位学生步入婚姻殿堂。得知喜讯,刘老师驱车数百公里前往为其证婚。他说:见证学生们的成长,是作为老师最大的幸运!

刘老师创建"科研攻坚+心理浸润"双轨导学模式,在重大科研实践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中,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成长成才的立体化平台。每周在实验室开设学术沙龙与心灵驿站,近三年累计开展辅导400余小时。在某型航空发动机相关项目攻坚期,他敏锐发现学生因数值模拟数据异常产生的焦虑情绪,通过专业心理疏导和科研方法论指导,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并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刘老师被学生评价为"既是精益求精的科研导师,更是启迪心灵的智慧长者"

 

总之,从教室到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一线,刘小华老师用坚守与热爱,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既要在大国重器卡脖子技术领域攻坚克难,更要在育人阵地上培根铸魂。

这些教育实践证明:当教师的科研追求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同频共振时,当教书育人信念与为国铸才目标交相辉映时,就一定能在交大学子心中点燃最炽热的报国火焰。未来,刘小华老师将继续不懈追求,将国之所需、师之所长、事业之所爱深度融合,践行育人神圣的理念,助力更加激情昂扬的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