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荻院士在教师沙龙分享育人实践

2025年10月17日 38

10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主办的第五十期教师沙龙顺利举行。作为学校“弘扬教育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第一讲,沙龙特邀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荻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其以“思源・思进・思新”为核心的育人理念与科研实践。校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助理、人力资源处处长胡昊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青年教师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胡昊主持。

张荻院士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与科研经历,展示其始终与国家同频的“思源”之心。他回忆道,1982年自己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赴日本大阪大学深造,并于1985年、1988 年先后获材料学硕士、博士学位。在面对国内外发展选择时,他毅然决定回国投身科研,将研究方向锁定在金属基复合材料这一国家急需突破的领域,以“做国家需要的研究” 的坚定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深耕领域多年,他带领团队以“思进”之志攻克技术难关——围绕金属材料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聚焦国家航天等高科技领域重大需求,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与禁运,实现金属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独立自主可控,让科研成果切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与此同时,团队以“思新”之力开拓创新路径,从自然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精细构型中汲取灵感,构筑遗态复合材料体系,为材料科学领域创新提供新范式。

谈及人才培养与青年教师发展,张荻院士提出“三个结合”原则,即学科前沿与国家需求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团队协作与个人发展结合;强调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以远大志向引导研究方向,并通过“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致力于培养“能够超越导师的学生”;并寄语青年教师,用心耕耘,三思而行,必能有所建树。

杨振斌作总结讲话。他对第50期教师沙龙的成功举办表示肯定和祝贺并指出,张荻院士的分享生动诠释了“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的教育家精神内核。他表示,“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既是对交大跨越三个世纪发展历程的凝练总结,更是全体交大人需要一以贯之秉持的精神底色。希望广大教师以“思源”坚定育人初心,以“思进”勇担科研使命,以“思新”推动创新发展。学校将持续优化学术生态,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培养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与会教师感想

聆听张荻院士的报告,我深受触动。他提出的“报效国家就是要做国家需要的事情”以及从科研“不足之处”寻找突破点的见解,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科研理念,更蕴含着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战略思维。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的自主可控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底座;其“向自然学习”的创新哲学,为我们实现技术领域的闯关提供了关键启示。未来,我将在教学科研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种将个人才智融入国家需要的担当,正是科学家精神中最深厚的爱国底色,激励他们将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教师“领航工作站”成员、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 赵吉

张荻院士的报告,给在场的教师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报告分为思源、思进和思新三部分,首先,张院士回顾了自己丰富而传奇的经历,从下乡、做工人到经历文革,再到公派留学、学成报国,展现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在思进与思新部分,张院士介绍了团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特别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突破,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张院士强调“师法自然”的研究理念,勇于探索前沿技术,勇敢迎接科研挑战。这使得在场的青年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的重要使命。张院士的报告激发了青年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的热情和信心。

——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挂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章海明

有幸聆听了张荻院士关于“育人与科研创新”的报告,深受启发。张院士以“从自然中学习”为核心,讲述了他如何从贝壳、蝴蝶翅膀等自然结构中获得灵感,发展出具有微纳结构的仿生金属基复合材料,用于航天、汽车等领域,助力“飞天梦”的实现。他强调,科学创新要以观察和思考自然为起点,借自然之理而为人之用。同时,他以“思”字阐述科研的本质——要学会独立思考、追问“为什么”。在育人方面,他认为导师应是“指路人”而非“陪路人”,应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超越自己。整场报告让人深刻感受到他将科研精神与育人理念融会贯通的格局,也启发我们在未来科研中既要向自然求真,更要在探索中育人。

——数学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 肖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