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坛,厚植沃土,为新农科育“金种”,为新时代培“栋梁”

2025年10月21日 2

image.png

名师名言

■ 以德为先,以生为本、以人格塑造为根;

■ 不问成败,全力以赴,尽自己所能,敬自己所不能;

■ 在传授知识中渗透价值引领,于专业教育中涵养国家情怀;

■ 打破学科之间壁垒,疏通堵点,解决痛点,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插上隐形翅膀。

深耕教坛守初心,育人为本绽芳华。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李新红教授,立足三尺讲台,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踏实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与责任。以培养扎实学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新型人才为使命,为新农科育“金种”,为新时代培“栋梁”。

知农爱农,潜心教学改革,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与科研相比,教书育人是一项隐性投入,其受益者不仅是学生的当下,更指向他们的未来。作为教师,需秉持“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的理念,以真诚之心投入教学,通过“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持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中,新农科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李新红从教20多年,先后主讲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动物解剖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学》以及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细胞生物学》。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他秉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潜心教学方法改革,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使命。注重将学科前沿与基础知识相融合,采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创设“自由、开放”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开放性”,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同感。注重课堂细节,以“问题及学习效果”为导向,学生在课堂内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掌握教学的难点,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 “模块设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整合为不同“模块”,使教学内容“简约化”,提升教学效果。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驱动,让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 “专业认知”与“实践创新”相融合,结合兽医临床案例,实现枯燥知识点的生活化与职业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经过十几年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学习能动性、学生对授课满意度及专业认同感显著提升,李新红获得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佳和”优秀教学奖、第九届“卓越教学奖”、上海交通大学“烛光奖”一等奖及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等多项荣誉。

image.png

科教融合,启智春风化雨,助力农生学子远航

农业具有适度规模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新农科”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新红在多年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适应”农科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宗旨,构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围绕学科交叉平台,实施案例教学及科教融合,在知识结构相通性及相融性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面拓展,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思维水平。例如结合猪心脏和肾脏用于人体器官移植以及动物繁殖障碍等案例教学,真正做到把学生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调动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IPP)、“农耀计划”、“Agri-X(农-工、农-理、农-医)”交叉基金等项目,构建“价值引领、立德树人”育人体系。“专业认知”与“实践创新”相融合,构建实践赋能体系,通过国家级大创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等,使100%学生获得科研实训机会,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采用阶梯式科研培养模式,建立“科创项目、毕业论文至成果发表”进阶路径。近十年来,多位同学在大二进入他的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工作,先后指导7项PRP项目,其中6项获得优秀项目,指导的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全部获评优秀项目。指导20多人次本科毕业论文,从最初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到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SCI论文发表,彭子君等同学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近年来,4人次获评校级优异学士学位论文(Top1),2人次获评院级优异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在传授知识中渗透价值引领,于专业教育中将全健康理念融入课程,夯实“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基础,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助力农生学子远航。在指导的本科毕业生中,有8位同学获得国家级及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有8位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7人选择清华、北大及上海交大等校“读研”或“直博”深造。李新红成为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负责人,多次在联盟大会做人才培养报告。

匠心为本,深耕学术厚土,培养农科创新人才

“新农科”人才培养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己任,核心在于回应国家战略、产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呼唤,目标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兼具深厚情怀、扎实学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现代化、农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人才。这标志着高等农林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融合、从侧重理论到强调实践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李新红坚持“个性化培养、个性化管理”模式,作为动物遗传育种及繁殖研究组PI,注重本硕博贯通培养,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技术为使命,以理论创新促进技术和应用的突破,将研究生素质与能力培养融于科研创新中。他秉承“爱为根本,严中有理、严中有据、严中有爱”的培养理念,尤其是针对“读研目的性功利化”以及“精神状态不佳”的学生,坚持“换位思考”模式,探索适宜培养和管理的方式,做好引导鼓励与建议批评、加压与减压之间的平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培养原则,为每位研究生制定详尽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计划,帮助其强化“硬本领”和“卓越执行力”历练,拓宽学术思维和视野。打破学科之间壁垒,提倡多学科知识引导运用与交叉融合,引导研究生解决繁育生物技术难题,树立崇高的学术追求,注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猪抗病育种以及动物疾病模型领域的运用,纳米抗氧化剂及抑菌剂的研制开发,应用于猪抗病育种及疾病防治等领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学术素养。他指导的多名研究生在交叉学科和本领域有影响力期刊发表多项科研成果,指导15名学术硕士研究生,其中10人次获得一等专业奖学金,8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9人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21届毕业生文艺选择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临床兽医学博士学位(DVM)项目,为从事动物医学专业研究和就业创造条件,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及认同感起到带动示范作用。展望未来,李新红表示,将继续坚守教学一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唯有躬耕不辍,方能笃行致远;唯有不忘初心,方能立德树人。

名师名片

李新红,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副院长,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新农科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上海市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等教改项目,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佳和”优秀教学奖,卓越教学奖,“烛光奖”一等奖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

供稿单位:党委教师工作部 农业与生物学院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