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晓英:打造新闻教学标杆课 培育中国故事讲述者

2025年11月03日 40

名师名言

■在新闻这个战场,我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战友。

■新闻采访是不断提问的过程,因此新闻类课程的课堂也应该是不断提问的课堂,请保持你们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这是卓越记者最宝贵也最基础的特质。

■在大家谈论“反内卷”的时候,新闻类课程恰恰是在把你们“往外推”,推到课堂甚至校园之外去采访、去倾听、去思考。在拓展中反内卷,在思辨中反焦虑,这是这些课程远超绩点的价值。

学生们口中的“燕老师”,是媒体与传播学院燕晓英,她用精彩的课程吸引了无数同学,她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思考世事的思维方式”。她负责的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特等奖、“凯原”十佳教师、“卓越教学奖”等重要奖项。  

一线新闻实践经验引入课堂,与时俱进讲授新闻新业态

《媒体融合与新闻策划》是燕晓英来到交大后开设的第一门课。这门课程包含“媒体融合理论”“新传播环境”“融合新闻创作”“融合传播策略”“融媒时代外宣”五大模块,紧扣“融合”关键词,帮助学生厘清融媒体改革历史、掌握媒体融合理论、提升新闻创作能力。

燕晓英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出“沉浸式情景教学”理念。从学期之初,她就组织学生模拟新闻生产情境,成立“虚拟编辑部”。每个编辑部有自己的厂牌和采编策略,在整个学期里协同作战开展新闻竞争。燕老师不仅在课堂上给大家讲授各种新闻创作技能,还会来到各个编辑部的采访拍摄现场,召开讨论,修订方案,指导学生们跑通“策划-采访-剪辑-发布”的全过程。

五年运行下来,一届届“虚拟编辑部”立足校园,讲述科学家们的创新故事,探索AI教学改革浪潮下的大学通识教育,记录校园保安、清洁工、环卫人员的真实生活;也放眼社会,透过大量数据解读未成年犯罪情况,基于田野调查讲述上海新农村奉贤吴房村的新生。

课程作业在燕晓英的精心指导下,经历了“从作业到作品”的蜕变,不仅刊载于《文汇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还先后在工信部主办的计算机技能大赛、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数据新闻大赛、中国日报社主办的国际短视频大赛中获奖。

image.png

《媒体融合与新闻策划》的第一次教评就获得了A0,在全校文科大类的540余门课程中位列前十。“充实”“有趣”“喜欢”是学生评价中高频出现的形容。燕晓英最初走上讲台的紧张被更多与学生“双向奔赴”的幸福感取代。

“学在交大”是这座校园给燕晓英最深刻的印象:“交大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它在不停求新和求变,是一个让老师往前跑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课每一轮都在自我迭代,每一轮的案例都在更新。”她坦言,在这样的环境驱动下,自己花在备课上的精力很多,但完全乐在其中。在她看来,尤其是教授实践类课程,又围绕自己热爱的领域,备课和上课都像是一种别样的放松。

目前,燕晓英负责的四门本科课程像是新闻学习的“渐进式阶梯”:《新闻采访与写作》讲授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培养新闻敏感、树立新闻理想;《视频技术与多媒体报道》讲授视频拍摄理念和方法,并专设AIGC教学模块,确保每位同学从技能上和理念上熟悉AI创作工具;《媒体融合与新闻策划》讲前述各项基本能力综合运用,提升新闻洞察力和策划力;《纪录片策划、拍摄与撰稿》手把手带领学生拍摄充满人文关怀的微纪录片。

连续三年担任“韬奋计划”班主任,探索传媒人才培养新路径

2023年,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指导下,“韬奋计划”启动,探索高校和传媒业界合力育人的新路径。三年来,燕晓英连续担任“韬奋计划”班主任,陪伴一批又一批“韬奋学员”成长。

“韬奋计划”面向全校招募,在全校范围内培育对新闻有热情的学生。二期和三期均有14个院系的同学参加,覆盖所有文科院系,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生的重点覆盖,贯通本硕博各个年级。“韬奋计划”的目的不是把每一位学员培育成记者,而是让他们成为“具有战略传播知识和能力的交大人”。一位学员说:“从暗自羡慕,到身处其中,我们这些‘非典型新闻人’也得以有机会投身梦寐以求的新闻实践。”

燕晓英深挖媒体资源,邀请卓越的媒体人开讲座、做分享,把行业资源带到各类教学活动中,更推动“韬奋计划”实行学校专业教师与业界优秀编辑记者组成的双导师制。

“韬奋计划”持续输出高质量课程,滋养着每一位学员逐梦前行。在这里,学员们听过快手科技副总编辑阐释AI在媒体内容建设和传播中的运用,看过著名纪录片导演秦博讲述拍摄与制作的每个环节,学习过国际传播策略,见证过智能演播系统如何一秒出片、空中挥舞的指尖如何化作屏幕上的精美画卷。 

image.png 

“韬奋计划”实施以来,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的好评和“点赞”,更是有许多学员坚定了进入主流媒体工作的信念。 

创立并指导“交点SJTU”,在青年新闻人心中厚植理想

2021年,燕晓英与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们共同创建了新闻实践平台“交点SJTU”(以下简称“交点”),寓意和时代交汇,和理想交汇。运营五年来,“交点”的影响力已经突破院系、辐射全校,成员覆盖计算机学院、凯原法学院、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十余个院系。

作为交点唯一的指导老师,燕晓英负责以专业的眼光参与每一次策划、把关每一篇报道。每个周二晚间20:30,是交点的编辑部会议。在这个课堂之外的“新闻教室”里,面对低年级或其他专业的同学,她既讲授采访、拍摄的具体方法,也身体力行地传授保持客观、追求真实、平视受访者等新闻素养。许多时候,交点有超过十个选题同时推进,讨论会时常开到夜深。

对“人”的关注是作为前调查记者的她最常强调的。在关注校园大事与学生生活时,交点始终以人为本,做出有深度、也有温度的报道。“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实施第一年,交点发布人物特稿《转专业:抉择时刻》,展示了不同的选择与道路;“AI+HI”教学改革启动后,交点推出《大学AI通识课上的师生》,报道师生们的真实体验;《平凡奖学金,是反优绩主义实践还是顶尖凡尔赛?》《大学生期末周图书馆通宵实录》《优绩主义之下:我们该活出怎样的人生》等文章则关注青年压力,在读者中引发广泛讨论。

成立以来,交点多篇文章获评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文化节优秀网文、优秀网络创新作品,近十篇文章于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大学生》刊发。但更加珍贵的,是用文字与影像留下了这五年中交大的点滴,用青年的视角面向社会记录和发声。 

拥抱创新,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媒体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燕晓英一直在对课程进行更新。从AI+HI的立场出发,她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理论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作思辨力和实战应用力。《媒体融合与新闻策划》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先后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赋能(AI+)课程立项和AI+优秀教学案例。

2024年,燕晓英的团队创作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宣传片《未来计划书》,画面和声音全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获得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国创赛冠军夜现场播放、面向全球直播。

今年,她在课程中引入更多AIGC内容,与课程团队成员、媒体与传播学院AIGC实验室负责教师张勐合作讲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流程应用与多模态创作,不断打造更加体系化的AIGC教学模块。她笑着对同学们说,永远要跟着时代变化学习最新技术,做媒体人就是尽力让自己“不变老”。学生阿尔爱拉在这一模块结束后感叹:“我在课上学会了使用Midjourney生图,真正上手了AIGC,还在其他课程作业中融入了文生图、文生视频的创作成果。”

燕晓英还参与起草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试行版)》,目前该规范已经面向全校和全社会发布,反响良好。 

教学之外,燕晓英担任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教学院长和新闻支部的党支部书记。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她坚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有需要时第一时间出现。在课间与课后,她利用每一分钟与学生讨论作品进展;作为硕士生导师与本科生班主任,她也总是与学生们约时间交流,关心近况、计划未来。

“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燕老师办公室。短暂失利后燕老师的一个拥抱,不知所措时的一场聊天,都在抚平成长的躁动和曲折。”“只要在那里坐下,一杯咖啡,一块蛋糕,一个下午,我的问题就会有解决的方法。其实暂时没有也没关系,只要知道困惑永远有人倾听,事情就不会太糟。”这是燕晓英的学生们共同的总结。

名师名片

燕晓英,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负责人,“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班主任。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卓越教学奖”等荣誉。四次荣获中国新闻业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获得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三十余次荣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白玉兰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银鸽奖等省部级以上新闻及纪录片奖项。

供稿单位:媒体与传播学院 教师工作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