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

贾伟平:不断探索进取开拓,为“糖人”们不懈努力
2019年07月26日

不断探索进取开拓,为“糖人”们不懈努力

——记上海交通大学首届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

【名师名言】

■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 不忘初心,认真做好每件事,用真情讲好内分泌代谢学科的中国故事。

■ 如果有一份职业可以为之奋斗终身,我愿奉献给我最热爱的医学事业。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有一位妙手丹心的医学大家,在上海交通大学,有一位传道授业的知名教授,在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领域,有一位勇于创新的女科学家,在上海市医疗卫生领域,有一位兢兢业业、廉洁勤政的三甲医院院长,在中国,有一位胸怀天下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些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角色,都汇集在一个名字上------贾伟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首届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            

她的名字,频频与“中国”“首次”相关联。首次发现12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首次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首次提出中国人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首次建立动态血糖监测的正常参考值。她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她的业绩,书写着科学探索的坚韧与辉煌。承担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高层次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度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她培养的学生,秉承着她对医疗科研事业的执着与奉献,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谋病人福利,解病人苦痛,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光发热。            

鸿鹄之志,发于轫

过去的20年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饮食上增加了糖与脂肪的摄入,生活方式也改为了久坐。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陡然增长,从1994年的2.28%目前已增至9.7%,我国已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还有成人中的15%(1.48亿人)是已有血糖增高的“候补者”。简而言之,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中,1/4是“糖人”!然而,“糖人”的生活并不甜蜜。6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至少一种慢性并发症,甚至发生中风、心肌梗死、截肢、失明、肾衰竭等重大伤害,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糖尿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复杂。            

糖尿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人的糖尿病与其他种族人群是否不同、又有何不同呢?——对,就从遗传研究入手!抱着这样的志向与信仰,贾伟平开创性地开展了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预警、监测等系统性研究,一步步解开了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基因密码,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在全国推广,直接提高了我国糖尿病临床诊断治疗的能力和水平。            

遗传研究的标本收集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落到实处着实不易,唯有不断积累。为了做好样本的收集,贾伟平一边在日常接诊中不断收集病例,一边不辞辛劳带领团队深入社区。即使在遥远的云南、宁夏、青海,也留下了她开展糖尿病流调收集研究样本的足迹。终于,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收集了1600多个家系及十余万份的群体样本,建成了国家代谢性疾病生物样本库,为国内同道们提供了标准化、高质量的科研支撑共享平台。            

通过分子遗传学研究,她率领团队先后发现了12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新易感基因,首次提出PAX4为东亚人群所特有,揭示了2型糖尿病发病确实存在种族差异。应用易感基因可预警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提示血糖升高的机制。她还研究了易感基因和降糖药物的治疗效果,发现KCNQ1、PAX4等易感基因成为降糖疗效个体化干预的遗传标记。这些成果已在全国数百家医疗机构应用。            

医路执着,起于新

“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糖尿病虽然无法根治,但却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凭借近四十年的临床经验,贾伟平清楚地认识到:临床科研既要顶天——瞄准前沿、永攀高峰,也要立地——贴近生活、贴近患者,糖尿病防控的难题应该在临床一线和社区基层设法解决!为此,她潜心钻研,孜孜以求,频频出招。            

建立糖尿病临床诊治的中国标准。以动态血糖监测为例,较之传统刺破手指的“点”血糖监测,血糖动态监测是一大进步,但是由于缺少正常标准,大大降低了技术应用价值。贾伟平设计并主持了全国多中心研究,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动态血糖正常参考值,制订了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为判断正常人、糖尿病及其前期的动态血糖水平及波动幅度提供了标准,突破性地提高了诊断和监测效果。指南一经发布,应用新技术的患者从每年2万人次提高到6万人次。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同类指南直到2011年才予发布,我国的临床科学家比国际同行领先了一步。此外,贾伟平还为中国糖尿病、血糖监测、血脂异常等相关判定标准、防治指南、临床应用指南的制订和修订,做出了积极贡献。            

打造“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治疗难度增加和医疗费用增加的根源。“看过的患者越多,越是能体会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展到晚期时的痛苦,越是觉得应该在最基层、最早期对患者进行筛查。”贾伟平曾不无痛心的说,于是针对社区“三低”(糖尿病知晓率低、血糖控制率低、慢性并发症筛查率低)现状,贾伟平从2007年起在国内首创“医院-社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无缝衔接。上海在糖尿病管理上率先实现分级诊疗,社区血糖控制率从8.9%提高到31.8%、慢性并发症筛查率从9.9%提高到45.1%,这既提高了疾病管理效率,也合理控制了医疗费用,实现了她“为病家谋幸福”的一片初心。世界糖尿病基金会执行主席Anil Kapur曾评价说“贾伟平的工作是了不起的,她将世界糖尿病专业护理与社区卫生中心整合在一起。如果在中国大城市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建立一个无缝化管理的模式,那它一定会和正在上海实践的这个很相似”。这一疾病管理模式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            

天下之事,成于共

面对成绩和荣誉,贾伟平却十分淡然:“这不是我个人的成绩,是在整个学科同仁共同努力之下获得的”。            

作为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她十分注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她的团队,有临床一流的医学专家、博学多才的海外游子、技压群芳的实验能手、善于思考的年轻博士。在她的带领下,临床医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三位一体”,已经成为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科研能力、临床水平、学术梯队的糖尿病诊治中心和研究机构;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形成了完整的亚学科队伍,临床诊治规模以15%的速度递增,五年诊治人次增长1.3倍,血糖控制达标率达到70%以上。团队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她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博士后。她既是学术上严格的导师,又是生活中慈爱的长者。她提携后学,鼓励年轻人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全力支持学科、科研和临床发展,全面帮扶到人员、资金、设备各个方面,使研究人员潜心科研、医务人员醉心临床,而毫无后顾之忧。团队的青年骨干迅速成长,近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Journal of Hepatology》《Diabetes》《Diabetes Care》等国际高水平专业杂志,多人先后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等。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回望来路,贾伟平满怀感恩之情。展望未来,她的话朴素而又真挚:不忘初心,继续认真做好每件事,用真情讲好内分泌代谢学科的中国故事,让“糖人”们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名师名片

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科研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发现了2型糖尿病12个新易感基因,发现了FGF21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生物标记物,揭示了FGF21通过对抗内质网应激而改善脂肪肝的分子机制。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动态血糖监测正常值的临床判断标准,制订了国际首个临床应用指南。建立适用于中国人腹型肥胖诊断和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新标准。研究成果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所建立和领导的团队在国际糖尿病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