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

胃肠癌预警、预防和发生中的新发现及其临床应用
2020年04月29日

【项目名称】

胃肠癌预警、预防和发生中的新发现及其临床应用

【所属学科群】

消化病学

【所获奖项】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感言】

做临床医生面对疾病诊治要如履薄冰,做科学研究针对问题须大胆假设而小心求证。

【项目简介】

胃癌和大肠癌发生率高且中晚期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对其发生发展的预警和预防至关重要。各种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及肠菌紊乱等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既往欠缺以肠道菌群、表观遗传和信号通路为切入点的胃肠癌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预警标志-预防策略及相关发生机制的研究。本项目在房静远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证明了大肠癌手术标本具核梭杆菌高丰度预示化疗(5-FU和奥沙利铂)耐药和易复发及预后差。率先建立并验证了预测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和转归的数学模型;首先提出了胃龄概念。证实了低膳食纤维、粪便短链脂肪酸低含量及产丁酸盐菌减少和粪便共生梭菌高含量可早期预警大肠癌及癌前疾病腺瘤。首次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了叶酸可预防50岁以上人群大肠腺瘤的发生,研究成果被纳入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大肠癌预防共识意见中。牵头制订专家共识,部分研究结果被纳入全国高校统编教程。研究成果在60家著名三甲医院(几乎涵盖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的全部)得到推广。

【成就与应用】

该项目发表包括CellCancer DiscoveryGutJ Natl Cancer Inst等期刊论文161篇;被海外至少83部教学参考书或专著和79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引证。单篇最高他引186篇次;被专家述评11次。主编专著《整合大肠肿瘤学》和副主编《肿瘤表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词典》。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制订了2011年《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16年《中国结直肠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和2012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该项目的20篇次论文被纳入上述4个共识意见中。相关内容被参考编入高教出版社十一五统编教材和人卫出版社第八版全国高校五年制统编教材《内科学》中。科技成果查新报告总结认为该研究证实, 影响表观遗传修饰或信号通路可能成为预防胃肠癌的新策略和手段,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国内外未见同类系列研究报告。项目《胃肠癌发生与预防中表观遗传修饰和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获2013年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增殖相关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修饰在胃肠癌发生、预警和预防中的作用》获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仁济消化在国内专科排名第22015-2017年出版复旦版学科排行榜和北京大学临床学科排行榜)做出了贡献。

【曾获奖项】

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NSFC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研究历程】

房静远教授是我国卓有成绩的临床消化病学家,从事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治与预防的工作。早年与导师江绍基院士、萧树东教授一起率先证明了叶酸可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并揭示其主要机制是维持DNA甲基化;他带领团队首先证实了叶酸可预防结直肠癌前疾病腺瘤的初发。首次提出了胃龄概念并应用之预测萎缩性胃炎预后;发现了低膳食纤维与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预警结直肠肿瘤。诠释了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非编码RNA和增殖相关信号通路的关键作用。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过15项国家级项目。以通讯作者发表CellLancet OncolCancer Discovery等著名期刊论文。主编出版了国内首部表观遗传学专著《表型遗传修饰与肿瘤》和副主编《表观遗传学词典》;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共4项。牵头制订并以中华医学会名义颁布了5次有关胃癌和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疾病的临床共识意见。作为执行主席主办过2次国际消化病大会,并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或主持会议;是国际SCI期刊GI Tumors J Dig Dis的主编,为推动中国消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供稿单位: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