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我身边的好老师-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杨建民
2022年10月10日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总是笑容可掬,每个人见到他总是能被他的面容所感染,他的亲和力与谈吐,无不让每个学生感到很亲切。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杨建民教授,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科研事业奋斗者,一位和蔼可亲的好教师。 

 三十年耕耘不辍,海洋平台领域的先驱者

自从198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杨建民教授就一直留校任教。他专心致志从教30余年,先后担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系主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是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建设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追赶到引领这个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过程。在杨老师的带领下,交大乃至整个中国海洋工程领域突破和解决了多个卡脖子难题,开展了众多从无到有的新技术研究。包括作为总设计师,主持建造了国内第一个海洋深水池,为适应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海发展的需要做出了巨大贡献,2018年,“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从2006年开始开展南海奋进号FPSO的实测,开创了我国在南海海洋平台实测的先河。通过监测获得的宝贵一手数据,有力支撑了基础研究的突破。2019年,凭借海上平台监测的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科研人员,亲自编写代码与程序,自主开发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第一个基于Windows界面的数据采集软件;经过大量的尝试与测试,自主研制了非接触式六自由度运动测量系统,并在2000年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等等数不清的工作与贡献,都代表着这些年来杨老师为海洋工程事业做出的贡献。在取得了这些突出成果后,杨老师却谦逊着认为,从事工程技术的科研人员,一定要具有不断超越的追求和开阔的眼界,不能满足于当下的需求。在选择科研课题时,一定要树立超越别人的勇气和信心,仅仅关注学科领域的重点、热点还不够,还应具备选择潜在发展方向的能力,寻找和发现关键技术和解决难点的能力,以及矢志不渝的恒心和攻坚克难的意志。只有具备这种信念的人,才能主动承担世界前沿的重大课题研究,创造出世界领先的技术。

天涯地角有时,昂首迈步从头越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和三亚自贸港的建设,2019年8月杨老师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的院长。自上任以来,先后主持和开展海南省深海科技产业规划、南海海上试验场、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杨老师开始在我国的南海边继续开拓着领域,为海洋工程事业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随着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日益兴盛,国内外做海洋工程的一些人开始把目光从海面转向海底,与传统油气开发不同,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难度更大,是一个交大船海行业还未涉足的领域。杨老师在周围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下定决心要在深海采矿领域努力干一番事业,立志要把交大的采矿行业做到最大最强。要知道从实验室到实际出海做实验,是一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跨越,海试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挑战与机遇也同样也大。

2019年,杨老师率领着海洋工程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在三亚组建了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实验室,开始研制深海采矿装备。不知道了开了多少次会,不知道多少次带着团队人员去全国各地调研,更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现场指挥工作。周围人都很震惊,一位60多岁的老人,能有如此充沛的精力,这是怎样的一个决心与抱负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末,位于三亚百泰实验室的一楼厂房,逐渐多了一些仪器设备,采矿车的研制正式开展了起来。2020年年末,在杨老师的带领下,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开拓一号”研制基本完成。2021年,杨老师陆续带领着大家齐头奋进,分别于1月,4月和7月开展了三次海试,并成功到达了1305米的海底。对于上海交通大学,对于杨老师,这都意味着采矿事业从设计理念跨入到了工程应用的新阶段。三次海试中,杨老师与大家肩并肩,完全没有任何领导的架子。无论是在船上,还是在船下的设备调试阶段,都是与大家一样从早到晚一直在现场,做到了身体力行。

杨老师,会经常性的在厂房内部呆上一中午,关心着每一个设备的进展情况,经常很晚才去吃午饭。看着杨老师浑身湿透的衣服,大家有些心疼,但其中有人询问杨老师要不要去休息休息的时候,杨老师这时候总会回头冲着他笑着说,当年在水池实验的时候,条件很艰苦,要自己在水面上划船,有一次,因为沉心于一个仪器的调试,不小心把头弄破了一个很大的口子,血流不止。但是杨老师并没有感到慌乱,而是沉着冷静地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坚持包扎伤口。杨老师说,现在的舒适环境是无法与当时的艰苦相比的,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才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忆苦思甜,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杨老师如此,我们亦如此。听完这些话,我们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再无怨言。

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只为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杨老师不仅在科研上身体力行,在教育事业上也是像一盏指明灯,为学生们指引方向。杨老师的学生们清楚记得,有一次大家因为工作遇到了一些瓶颈,杨老师安慰大家说:“每做成一件事情,都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勉励大家不要气馁,再接再厉才能取得成绩。他的学生们也还记得,一次饭后,杨老师告诉大家他最近在读苏轼的诗,随后脱口而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有一次,杨老师背诵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柯察金的经典名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杨老师总会在不经意间散发出他的自信自强,坚忍不拔的精神气来。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杨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学生们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和杨老师共同努力,共同向着“培养(成为)世界一流人才”而努力。

杨建民教授,在学术上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研工作者,在教学上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导师,在科研上则是一枚闪闪发光的明珠。回首往事,杨老师总是说:“党和国家给了我发展的机遇,是上海交大培养了我。”从莘莘学子到星星白发,他心无旁骛,一路走过,为学术而坚守,为责任而担当,为奉献而幸福,教书育人,责无旁贷,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努力着,奋斗着!

事业还在继续,属于杨老师的冒险航线仍在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