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杨立:不忘初心上课,不负真心育人,不违本心做人

记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杨立教授

??®?????????_20180914140138.jpg

名师名言

■ 教书育人是大学的第一要务,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保鲜剂,科研成果必须回归课堂、反哺教学。

■ 有激情的教师才有可能点燃学生,激情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永远的追求,激情成就伟大的教师。

■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约束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 教师只有备好了一门课,才能上好一堂课。 

2003年,杨立怀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回国,从企业研发中心的主任研究员变为了一名大学教授。2018年教师节到来之际,杨立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回望过去的这15年,他热爱着交大的讲台,并珍惜着这个讲台,也时时敬畏着这个讲台,这些在时光流转中,已都化为一位平凡大学教师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大学的第一要务

坚持做一位“好教育”的人,是杨立在教师岗位上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杨立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书育人都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作为教师,教学绝不能漫不经心,粗制滥造,只有通过老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因此他认真准备每一门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他非常注重教学工作,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多门课程,因为他坚信“好教育”才是好教师。面向本科生,杨立主讲《应用电化学》《化工热力学》和《化学电源导论》等课程,同时还讲授《化学入门讲座》和《化工专业本科生前沿讲座》等课程;面向研究生,讲授《膜分离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前沿讲座》和《材料科学前沿讲座》等课程,近十年来,授课学时总数超过800,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工作。

尽心尽责、精益求精地抓好教学关。在杨立的备课笔记上清楚地标记了哪里需要讲解、哪里需要板书、哪里需要出示什么样的PPT..……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即使每学年都开设,杨立每年都会根据最新的资料、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上一届同学们所反映出来的兴趣点与疑问之处更新自己的教案,让每次加入的新内容成为同学们上课时所关注的亮点内容。在和下一届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又会相互启发,激发出新的思维活力和火花。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杨立坚持PPT和板书并用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公式的推理和证明,要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归纳、整理,都会通过板书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地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法。杨立重视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质疑,努力创造和把握时机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并让学生自己燃烧起来。

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及科学素养方面,杨立鼓励学生“与众不同”,让学生从0开始向1挑战,发掘学生独创性研究的能力,“在学生决定研究方向之前,我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选择的基础上,杨立重视研究室定期的seminar,每月一次的“头脑风暴”锻炼同学们敢于提问、敢于争执、适时求助、积极探索。生活中我们要低调踏实,做研究也同样,他常对学生说:“做研究时不求轰轰烈烈,要低调踏实,创新往往是在细节中被发现的。研究者要如警察破案般,用心去发现研究中的‘蛛丝马迹’”。细节体现素质,素质体现修养,修养决定高度。在科研过程中,他常告诉学生要勇于失败,不怕失败,这样才能专心做好一件事,但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做好记录,尽可能保证同样的错误不重复出现。

在杨立的实验室中,所有的课题都由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完成,而成员则由博士+硕士生或本科生组成,研究内容相对独立但目标一致。通过这样的传帮带,学生之间不仅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课题研究也变得高效、深入。这样的传统也让杨立实验室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生生不息。杨立在实验室最初的十年间,几乎每天晚上11:30以后才离开实验室,还要求自己在不出差的时候每天必须阅读专业书籍、文献或备课,全身心的投入也在课堂上下收获了广泛好评。

杨立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增强学生们的体质,课题组在霍英东体育中心预订了长期的羽毛球球场供学生锻炼。2017年5月,杨立亲自带领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上海交通大学首届研究生素质导学活动,颇受学生好评。

十五年如一日,杨立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中,正是这样,2007年教育部大学本科评估时,他主讲的“应用电化学”课程评为优秀,综合评分96.22分(72人)。在2017年交大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第48期“教与学讲坛”上做了专题报告“一个平凡大学教师的追求”,获得大量好评,最后的意见反馈表显示听众的整体满意度达100%。他指导的学生中1人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近三年毕业的学生中有3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保鲜剂

杨立在教好书、育好人的同时,也一直从事着科研的第一线研究。他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大踏步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样的时代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没有参考范本、学习榜样的全球规模的大竞争时代。为了成为世界真正的领跑者,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世界通用的新的原理,否则就没有光明的前途。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创新型‘甚至‘独创型’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已成为我国十分重大的国家课题。”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大学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放眼世界,卓越的大学教师一定既是教学能手又是科研能手,所以研究型大学的大学教师原则上都应该是“教学科研并重型”的。而若是担任创新型人才培养重任的大学教师,自身不做科研、没有创新经历是不可想象的。

在从事一线的科研工作中,杨立也深有体会。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认为“只要知道就自然会了”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事实上对于像化学、化工这样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仅仅做一个“知道分子”不但不够用、不顶用,有时甚至还会误事。“知”与“会”之间的鸿沟只能靠实践来填补,实践才能出真知。科研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专心、细心和耐心。杨立说:“要想在科研上有所成功,从平凡变成非凡,就必须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专心致志地瞄准一个方向、干一件事”,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杨立认为做科研时不要一味追求大课题,关键是要做得有创造性,只有能耐心地把很多“小”事情都做好的人,未来才有可能撑起大的事业。

多年来,杨立带领并指导学生瞄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高安全性及高性能这两大基础问题不断努力、探索,研究成果丰硕。他连续四年(2014-2017)入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能源领域),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子课题、863计划课题、上海首届“浦江人才”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等项目;与丰田汽车、日立化成、台塑集团、上海华谊等国内外著名企业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并取得令双方满意的研发成果。

到目前为止,杨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150多篇,其中7篇论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申请日本,美国,欧洲、PCT及中国专利60余项,大部分已授权。共著《最新鉛電池—低環境負荷技術と長寿命?再生技術》(日文版,日刊工業新聞社,2010年),主译“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 无机化学》(日文原版、上海交大出版社,2015年)。

在收获科研成果的同时,杨立认真践行“科研必须回归课堂、反哺教学”的教育理念。杨立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对某些知识点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做不做科研,对事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做科研的教师很容易就能发现某些教科书中的不足”,在科研与授课相结合时,老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会讲出许多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在科研中积累的一些素材、资料以及新的方法和见解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加活跃。教师思想活跃的本质在于从长期的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和创造力。因此,科研与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发挥专长服务社会

除了大学的本职工作外,杨立还兼任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发明指导及评审专家,上海中学“创新素养培养实验项目”特聘教师,这十多年来,杨立每年都坚持在上海中学等重点中学科技实验班开设讲座,激发中学生对能源转换和环保技术的兴趣,认真辅导他们在相关领域的“小发明”和“小创造”,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素养。针对前几年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量多、质低、污染严重”的现状,作为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特聘专家,杨立主动参加协会组织的评审和考核活动,深入到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铅酸蓄电池生产现场,实地考察、取样、评估、指导。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积极出谋划策,提出改进意见,并积极参与“铅酸蓄电池的行业规范”和“铅酸蓄电池生产环境控制地方标准”的制订和修正。杨立利用自身优势,发起并组织中日双边的“长寿命铅酸蓄电池”共同研发项目,大大降低电池的劣化程度,延长电池的有效寿命,让电池生产过程更清洁化,同时减少铅酸蓄电池在流通、使用、回收利用环节存在的污染风险,减小环境压力。达到了保护环境、节省能源、节约资源一石三鸟的效果,引领铅酸蓄电池走进新时代。杨立也多次参加采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调查,和其他专家一起,在动力锂离子电池材料、结构等方面寻找事故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利用报告会、座谈会等各种场合,强调电池安全性是电池研发中的第一重要的工作、及时回应并纠正高性能锂电池开发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工程”的观点,或媒体宣传过程中的“不实”“不智”传播,努力做好关于动力锂电池的科学普及工作。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多年来,杨立始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把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作为人生目标,他认为教师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成就着自己。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放弃的,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坚持努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才能有大作为。 

名师名片

杨立,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化学化工学院长聘教授,学校教学督导。兼任日本国际技术交流协会(ITE)理事。国际先进电池合作项目副主席兼中方首席代表。全国电池行业特聘科技专家。上海市二次电源协作组副组长。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子课题、863计划课题、“浦江人才”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等项目。和国内外多个顶级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合作成果丰硕。发表SCI论文150多篇,连续四年(2014-2017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能源领域)。合作出版日文版专著一部《最新鉛電池—低環境負荷技術と長寿命?再生技術》 (日本語版) (日刊工業新聞社出版 (2010)),主译日文版《无机化学》教材一部(平野真一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申请日本、美国、欧洲、PCT及中国专利60余项,其中大部分已授权。2005年获首届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012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交流贡献奖”,2015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凯原十佳”教师称号,201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一等奖及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17荣获“上海领军人才”称号,其家庭2017年底被上海市文明办评为“教育世家”

供稿单位:
化学化工学院 教师工作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