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团队:十载教改培养人才

十载教改培养人才,厚积薄发尽显初心

——记首届“教书育人奖”集体二等奖、凯原法学院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团队

【名师名言】

■ 我们的宗旨并不是仅仅培养一群工匠,而是要培养情操高尚、富于洞察力和睿智、具备处理实务能力和技巧的伟大法律家,以及能够依法治国的各类管理人才。因此,我们不仅要致力于法律技艺的训练,更要着重陶冶法律精神。

■ 培养人才是学校最根本的责任,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教学的时间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付出的,而且也是教师最值得去付出的。

■ 踏踏实实学习,打好专业基础,进入社会后,真正为法治建设做出实际贡献。

手把红旗立涛头:打响一场法科教学改革攻坚战

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教育可以上溯到20世纪之初南洋公学时期的政治特班。南洋公学于1901年举办政治特班,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在当时,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为了给处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学识的治国人才,特班“专教中西政治、文学、法律、道德诸学”,开设了宪法、国际公法、行政纲要等课程,从而使南洋公学成为首批开展近现代法学教育的中国高等学府之一。      

时光如水,百转千回。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一直以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为己任,充分依托交大的名校品牌和丰厚资源,有效利用后发优势,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同其他优秀的法学院一样,交大法学院也面临着法科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在全国范围内,高度贴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短缺,尤其是国际型复合型高端法律人才十分匮乏,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赖于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为了推动新形势下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探索在法学领域贯彻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精神,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同时也为了能够让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树立起一面独特旗帜,在国内外发出更多声音,经过学院班子长期调研论证,决定成立“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团队”。      

该团队由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领衔。核心成员包括时任分管教学管理工作副院长的王先林教授,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行政经验且对法学教育有学术关怀的杨力教授,凯原法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叶永禄教授,长期立足实践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刘永沛博士,分管学院国际化办学工作的徐小冰副教授,及来自刑法、民法和国际法领域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张绍谦教授、韩长印教授和胡加祥教授。可以说,该团队具备引领中国法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厚理论功底和宽阔视野,同时谙熟以凯原法学院为依托进行高层次法科人才培养创新的制度土壤,形成了一支兼具理念和务实精神、梯队合理的教学改革团队。      

致力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拥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治国英才,一场积极探索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学改革攻坚战拉开帷幕。      

鼓击春雷破烟波:“三三制”实验班开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模式创新先河

教学改革不论怎么改,核心内容依然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但以何为突破口呢?这是团队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团队最终决定以“试办法学人才特区”为抓手,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为理念,在办好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高层次法学学术人才与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      

经过2008年和2009年的反复研讨和精心准备,自2010年正式开办了“三三制”法科特班,即法学专业本科生从第三学年结束后开始分流,择优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生源,从本科四年级开始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以本硕贯通培养的方式让学生接受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从2012年开始的第三届起,除继续面向本校优秀同学选拔外,法科特班还通过主办卓越法律人夏令营的形式面向校外优秀法学本科生选拔,因此其选拔范围更广泛,效果更好,真正达到了“择优录取、因材施教”的目标。同时,联合外国语学院试办涉外法律事务本硕贯通试点班,实行三年英语加三年法律的本硕贯通模式,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      

本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眼点和优势在于解决法科学生的“学与用”严重脱节的问题,把法学教育的重心从“点”(书本知识的考试)转到“线”(思维方式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与体系化实习和出国留学等选项自由组合,使得本科四年级的时间得到更好的利用,本科与硕士两个阶段的培养得到有效衔接。      

试办“三三制”法科特班的改革举措吻合国家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精神,改革措施及其成效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兄弟院校的关注。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在2011年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会议上多次提到这项教改措施,一些著名政法院校通过来访或者其他方式了解这项教改内容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借鉴相关的做法。以试办“三三制”法科特班为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2012年7月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组织的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申报评审中,同时获批了“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并获批“上海市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经中央批准,中国法学会于2012年7月17日发布的《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1)》在第九部分“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中,明确将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开办“三三制”法律职业教育精品班作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试点的三个典型之一。      

团队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继续在法学教育改革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此后,由季卫东院长领衔的《高层次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试办三三制法科特班探索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分别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度教学成果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团队成员在“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主题下积极开拓更为精深细致的教学改革项目,新获批三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判例研讨·沙盘推演·实案移动”卓越法科人才培养的课堂立体化改革项目获“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固枝荣达四海:对内完善制度,对外扩展资源,逐步提升学院影响力

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顶层设计意义上的培养方案改革。为有效推进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教改团队积极倡导完善三级教学组织体系。在学院领导亲自抓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管副院长及教务办、各学科及学科秘书各自的职责进一步得到明确。着眼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以及涉外法律职业人才,团队修订了法学本科生、法科特班、法学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设法律实践类课程模块、双语课程及通识核心课程模块,进一步强化全英文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完善,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大力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如对话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诊所教学法和解决案件工作坊等。此外,学院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以奖促教,相互交流经验,大大增强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团队在全球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与各级法院、检察院、政府机关、仲裁机构、行业组织、跨国企业、知名律所合作签约挂牌的法律实践教学基地已有50多家。其中包括世界银行、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香港和美国纽约、硅谷等4个法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的双向交流合作,成功推出了面向国外生源来华攻读学位、实行全英文教学的中国法LLM和SJD项目以及中国法暑期班、中国企业法务研修班等多个国际项目,并与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合作同步开设了两门课程。由上海交大牵头、法学院主导的“培养东亚地区具有法律、政治理念共识,能够推动东亚共同体法制形成与发展的人才”项目,最终成为“亚洲校园”计划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      

经过长期的资源拓展合作共建,令人欣喜的是法学院的影响力和国际声誉与日俱增:每年有100余名学生派出到国内外基地实习;每年有80余名学生参加GE法律商务谈判训练计划;每年通过学院各类海外留学项目渠道前往国外深造的学生多达30人。已派遣三批12名学生到日本公司法务部实习。目前,上海交大法学院全日制学生中的外国留学生比例在全国法学院中名列第一。      

桃李不言下成蹊:教学改革的“育人优势”凸显

季卫东领衔的教改团队所做的这些开拓创新,与上海交通大学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中心的工作要求不谋而合。经过十年的发展,法学院的教学改革催生的科研和教学成绩硕果累累。      

近三年来,团队成员获批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门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2门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11门MOOC法学第二专业课程。目前在建优质课程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法与社会》,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国际金融法》,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两门《中国对外贸易法》(ChineseForeign Trade Law)和《公司法》(Company Law),上海市级精品课程8门,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4门,市教委重点课程8门,3门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2门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11门MOOC法学第二专业课程。《国际金融法》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际私法》教材荣获第十四届校优秀教材一等奖。5本教材获上海交通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出版10本优质教材。      

学生生源质量和就业情况也逐步发生了质的改变。学院自2011年开始举办“卓越法律人夏令营”遴选优秀的法律硕士(包括法科特班)生源。连续举办六届以来,生源质量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夏令营营员中法律硕士(法学)重点学科和985院校共占比92%,非法学序列均为985高校,并且专业第一名占营员的41%。2017年夏令营营员中法律硕士(法学)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营员占比82.3%;法律硕士(非法学)的一流大学占比100%,其中专业排名前二的营员占比67%,极大地改善了学院法硕的生源结构。自2013年首届法科特班毕业以来,历年特班毕业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其中有四人分别进入美国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埃默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深造,其余同学均从事律师、法务、公检法公务员等法律相关职业,其中律所就业中红圈所就业率占比48%。      

学生获奖和学生声誉逐年提升。学生参加法律竞技比赛取得了重大突破,获32项国家级奖项、11项省、市级奖项。承办了第五届亚太地区企业并购模拟竞赛、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学生在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中国高校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亚太地区企业并购模拟竞赛等国内外的高水平竞赛中取得包括冠军在内的优异成绩。多篇学生的学位论文获奖,连续四年有本科毕业论文入选校优异学士学位论文,两项成果入选上海市学校法治教育特色项目。在贯彻实施创新创业战略中,我院学生两项成果分别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上海市“智享生活”应用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我院学生创建的大众创业移动互联网平台,获千万美元A轮投资,成为创业成功典型。学生荣获应松年行政法学奖学金、蔡定剑宪法学教育基金优秀论文奖、论坛征文奖等学术性奖项。最令人激动人心的是,凯原法学院学子2012级本科生毛晓荣膺“2017年度罗德学者”,这是交大学子首次获得该荣誉,也是团队教学改革的典型成果代表。      

面对着一项项获得的殊荣、一位位成才的法学学子,团队成员无不激动万分。但是大家深知,凯原法学院的教书育人工作道路依然漫长,为了响应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为了实现交大法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梦想,团队成员不忘初心,继续开拓,迈向符合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化改革新征程。      

【名师名片】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凯原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上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

王先林: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凯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竞争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杨力: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凯原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首任会长、上海交大企业法务研究中心主任。

叶永禄: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法律实践教学训练中心主任。

刘永沛: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师,娱乐与体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凯原法学院分中心主任。

徐小冰: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

张绍谦: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

韩长印: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凯原特聘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民商法研究所所长。

胡加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