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言】
■“工匠精神”不只是对工匠而言,做老师的也是如此,塑造灵魂的工程更需要细致入微、精雕细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研工作既要突出创新,也要踏踏实实、追求卓越。
■以身作则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将心比心真诚对待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教师,能获得学生们的肯定,是最幸福的事。
清晨,旭日东升,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深水试验池,肖龙飞一如既往,早早地出现在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1991年秋季,19岁的肖龙飞怀着一个年轻人所有的赤诚与梦想从故乡走进交大的绿荫,坐进了创办于1943年的船舶工程系的教室。1998年春天,凭着对国家海洋工程事业的一腔热爱,肖龙飞选择扎根交大,进入学校的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海洋工程教学科研工作。在交大,他求学,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研究员、长聘教授,从莘莘学子到学有所成,交大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他的生命一起成长,他也和这里的一切融为一体。
严谨敬业、温润如玉——是学生们对肖老师的评价
对学生的爱,源自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随心所至。在肖龙飞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他一对一辅导,用心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才华,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专业;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刻,他就像一个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思考学生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帮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肖龙飞相信:“工匠精神”不只是对工匠而言,做老师的也是如此,塑造灵魂的工程更需要细致入微、精雕细琢。
在科研一线,他是攻坚克难的“中流砥柱”,是团队里的“好参谋”。二十年如一日,他和同事们瞄准国际前沿,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从技术、方法、理论上不懈探索、攻坚克难,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海洋工程试验技术体系,掌握了海洋工程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
以匠人之心,育创新之魂
世界在变,唯变不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时代,进而造福时代。因此,创新精神,是肖龙飞对学生最注重培养的能力之一。
2016年以来,他指导的学生科创团队五次问鼎全国重大科创赛事的最高奖项,荣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历史上第一个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然而,在荣誉的背后,是艰辛而漫长的付出。“做深海采矿装备的新概念研究”,早在2014年8月,肖龙飞这样回答一个学生的提问,他叫赵国成,那时候还是三年级本科生,还有整整一年才能前来读研。当年11月,当收到赵国成写有初步想法的邮件,肖龙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龙卷风吸矿的想法很有新意!”自此开始,龙卷风原理用于深海采矿,这个新想法在他的不断鼓励、指导和陪伴下,历经3年不懈的努力,“基于漩涡水动力学特性的触须集群式海底集矿装备”研制成功,获得2017年全国挑战杯特等奖。这其中,学生们在巨大挑战面前也会常常感到迷茫与挫败。每当这个时候,肖龙飞抽出大量时间跟学生一起头脑风暴,共同探讨细化实施方案,攻克难题,还亲自为学生协调试验设备,协调场地等。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他常常陪着学生一起做实验,即便在阴冷的雨天,他在室外陪学生一站就是一整天,一起搬重物干脏活。也因此,学生们多了一些发自心底的感动和振奋,鼓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们说:“肖老师是‘定海神针’,有他在,我们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只有更多的努力才能回报老师的用心栽培。”
创新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当它与奋斗的沃土相遇,便生长出甜美的果实。在学生心中,肖龙飞就是这样的播种者,他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呵护,让学生们感受科研创新中的苦与乐,品尝成功收获的甘与美,从而化作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力量。
家国情怀,勇于担当——身教重于言传
青年人,处在最有希望的年纪,同样也是最困惑的年纪。选择什么,如何选择?常常成为学生的心结。肖龙飞喜欢与学生在一起,自然也理解他们心中之惑。
他认为,家国情怀是引领人生发展的一剂良方。二十年前的自己,正是因为凭着对国家海洋工程事业的一腔热忱,选择扎根交大,一心从事科学研究。如今二十年过去,看着自己的学生也纷纷投身于这份事业,他越来越感到无悔于当时的决定,正是因为这份家国情怀的指引,人生的道路上少了左顾右盼,少了踟蹰不前,越走越坚定。这些经历和心得,是他很想教给青年学生的事情。因此,他致力于引领学生以国家需求为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在国家重大工程的科学研究中磨练成长,把论文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身教重于言传。当试验项目紧张进行的时候,肖龙飞会亲自带着学生上拖车测控室采集分析数据,手把手教会他们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软件。经年累月,有过24小时在实验室连轴转只为赶上试验日程安排,有过水池现场紧急编程以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难题,也有过徐家汇每天午夜拼车回闵行的经历……
他的学生常常在深夜里,收到被精心批改过的论文,大到研究方向的修正,小到语法错误,虽然看上去是“哀红遍野”,但学生却切实体会到什么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受到莫大激励。
专注、热爱、严谨,是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最能够感受到的。同学们说,肖老师的课不仅学起来条理清晰,听课过程更是一种享受。这是因为,他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透知识点,还能够在讲解的过程中,把探索科学的志趣、为国为民的赤诚、素养提升的期盼,传递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课程教材的编写,他深知责任重大。《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载荷》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基础教材,为把教材的错误率降到最低,他利用晚上在家的时间字斟句酌地推敲、校验每一句文字,每一张图表,每一个公式,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二版的修订出版。2017年,他被评为我校“凯原十佳教师”。在他看来,作为一名老师,没有什么能够比获得同学们的肯定更幸福的了。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将家国情怀深深印刻进自己的内心。他用心培养的学生,其中不乏“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个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上海交通大学 “三好学生标兵”、“学生年度人物”、“优秀党支部书记”、“励志典型人物”等,更有许多优秀学子留在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企业中,愿意为我国海洋工程事业奉献终生。
搏击世界尖端技术的“中流砥柱”
20年前,毕业留校的肖龙飞进入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那时候,实验室的试验技术还难称一流,对国际试验要求也知之甚少,实验设施出故障,仪器设备出问题,测试数据出错误,老外专家出难题,都是常有的事。而那时的他,风华正茂,干劲十足,在实验室主任的带领下,他们从追赶到超越,用自己的智慧、拼搏和心血,助力我国海洋工程试验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顶尖行列。
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增多,各大船级社纷纷修改设计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修改,就是提高极端波浪的标准,从一百年一遇,大幅提高到一千年一遇,甚至一万年一遇。这给实验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海洋工程水池中准确再现海上一万年一遇的狂风巨浪?实验室的造波专家碰到了难题,在一个多星期尝试未果后无奈表示:“20米随机波的模拟,太大了,超过造波机能力了啊,实在是造不出来!”倘若如此,不但这个项目要泡汤,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很多个类似的项目也将只能袖手旁观。作为该项目负责人,肖龙飞不甘心:“国外能造,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明我们的造波技术还有不足,要想想新的方法。”他一边这样说,一边随即投入到这场技术的探索之中。一天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呆在造波机控制室,持续观察造波机运行和水池波浪状态,仔细查看波浪模拟程序和结果分析,探讨改进波浪模拟技术细节,经过多次尝试和反复实验,终于,晚上11点,控制中心计算机上,显现出完美的曲线,波浪参数全部符合要求!“突破极限!”实验室微信群上难抑兴奋之情,欢呼雀跃!
和同事们一起倾注了无数的日夜和心血,现在,实验室的技术早已经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获得了国际海洋工程领域的高度认可。“SKLOE”成了国际海洋工程界的知名品牌。
对接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国家战略服务,是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良学术传统,也是肖龙飞从事科研工作的初心。
本世纪初期,我国渤海油田群大开发,迫切需要解决大型FPSO(即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被称为“海上石油工厂”)的荷载量与安全触底的问题。在杨建民教授主持下,肖龙飞和同事们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和水池模型试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提出大型 FPSO“浅水效应”概念,浅水中FPSO的吃水可以达到水深与吃水之比小于1.2,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不能小于1.3。采用这种基于浅水效应的全新优化设计方法,解决了渤海BZ25-1油田FPSO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设计水深吃水比只有1.15,船底距离海底仅有2.2米,原油装载量增加近3万吨,大幅提高FPSO产能,并能在百年一遇海况下安全作业。后来,渤海BZ25-1油田上的FPSO海上实测结果完全验证了这一计算和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近年来,我国海洋开发的重点转移到南海等深水海域,迫切需要研发一系列深海工程装备。作为深海工程的标志性装备,我国首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于2012年5月在南海成功开钻,并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我国参与该平台研制的单位上百家,肖龙飞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副组长,自200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计划建造的时候起,就与实验室主要成员一起,与中海油紧密合作,针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总体性能、定位技术、水池模型试验、码头防台系泊、海上实测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展研究开发,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取得显著成果,并成功应用于“海洋石油981”平台的论证、设计和建造,为其方案比选、评估、性能论证提供了重要支撑。中海油的技术专家自豪地说:“是交大的试验数据,让我们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
二十年,流金岁月,肖龙飞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诠释了“君子如玉亦如铁”的精神品格:对待学生,他春风化雨温泽如玉,身教言传润物无声,为国家支柱产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在科研道路上,他始终不忘发展海洋工程技术的初心,脚踏实地矢志创新,追求卓越坚韧如铁,见证并亲身参与我国海洋工程学科从弱到强的建设历程,默默地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流年似水,芳华璀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让我们有机会再次倾听他的故事,领略他科学研究的求真、教书育人的较真、以及他在科研同行和师生的朋友圈里,传递的梦想、挚爱、温暖和一腔纯真。
【名师名片】
肖龙飞,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获第七届“凯原十佳教师”称号。近三年指导学生5次问鼎全国重大科创赛事的最高奖项,包括2017年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所指导的学生团队入选“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担任国际ITTC海洋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2016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