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格言】
■ 管理就是要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力量,以事无巨细的耐心去奉献。
■ 尽心尽力为教师做服务,脚踏实地为学科谋发展。
促进科学研究高水平发展是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科研管理服务是其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为一名在科研管理岗位工作14年的交大人,董樊丽始终坚持把服务教师放在首位,甘于奉献,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牵头探索了一系列“院为实体”体制下的科研管理改革创新模式和发展机制,并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当中,为促进学院学科发展保驾护航。
敢于担当、务实肯干,始终坚持把服务教师放在首位
在多年的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董樊丽深深地体会到,敢于担当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感情,是对教师们最大的支持。因此,她始终坚持把服务教师放在首位,为教师“补短板、做服务”。
为了能给教师们做好全方位科研管理服务支撑,在学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她持续推进学院科研管理模式全面改革创新,从顶层规划、战略布局、落实实施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举措,促进学院科技工作高效发展。组建成立学院科技发展委员会,加强学院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推进了学院科研管理机构重整升级,在原有“科研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科技发展中心”,建设了一支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团队,全方位服务于学院在“科技前沿创新、重大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高效发展;打破了学院“上传下达”的科研管理旧模式,建立“全面组织、注重策划、机制支撑、高效执行”的科研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宏观思路清晰、具体策略有效、执行团队高效、重点目标明确”的工作思路,形成“想做事、会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工作氛围。
在全体教师和科技发展中心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近五年各项科研指标数据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科研经费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逐年稳步递增;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经费数以平均40%的增长率逐年增长,突破了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和仪器专项重大项目支持;学院牵头科技部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六项,数量位居全校第一。
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和管理机制
机制体制建设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董樊丽从搭建创新平台、建章建制等方面,积极推动构建学院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管理机制。
为团队“搭平台、汇资源”。持续完善创新资源汇聚、在学院建立健全“全链条”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创建学科交叉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地方研究院/中心等平台,积极探索学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三阶段之间的转化通道。近五年,以学术前沿为引领,创建了七个学科交叉中心,推进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发展;以国家重大工程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与200余家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建校企联合中心16个,国际合作平台8个;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展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广西、贵州、四川、南京、包头、宁夏等地共建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推动学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为学院“建制度,创机制”。在“以科技前沿探索为基础、以国家重大工程及行业需求为引导、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的学院整体科研发展战略指导下,全面落实政策支撑和制度规范。在她的推动下,近五年学院相继出台了十余项科研管理制度和办法。同时,为了促进教师积极能动性,建立了学科建设创新引导基金,以激励重大科研成果产生;形成重大技术突破和顶级论文培育方案,鼓励分类评价和多维发展;推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双创活动;推进交叉合作平台规划和培育,用以促进新兴研究方向发展。
投身西部,服务社会,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如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董樊丽经常思考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并付诸于实践。由她策划落实并担任院长的“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于2015年在包头成立,研究院融合中试研究、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四大功能定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包头是西部地区一个有代表性的重工业城市,作为学院一个重要的成果转化基地,她每年近80次往返包头,即使在自己受伤期间也没有耽误前往包头工作。在研究院成立初期,资金到位难、项目落地难、厂房建设难等各种困难并存,她勇于担当,克服困难,为教师团队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经历了三年的默默坚守和耕耘,研究院步入正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中试研究和产业孵化方面,已落地11个中试产业化项目,一期投入资金实际到位经费1.5亿元,为教师解决了成果转化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在技术服务方面,与当地近200家企业开展了实地对接交流,并通过每年1000万的“包头-上海交大创新引导基金”,服务教师为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已与20余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高端论坛、大师讲坛等方式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800余人次的培训服务;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积极与当地政府对接,目前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24000平米的上海交大新材料产业园区已建成并交付使用,解决了学院开拓双创场地受限的问题。交大包头研究院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并在内蒙古提升了上海交大的社会影响力。
董樊丽热情、积极、创新、担当的作风获得教师的广泛好评,她立足本职、开拓进取,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务实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个人简介】
董樊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兼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院长。先后荣获教育部“科技信息工作先进个人”以及上海交大“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共青团号”“姚征管理基金优秀奖”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