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格言】
■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 人的职业生涯很短,如果能做好一件事,便已很欣慰。
■ 因忙碌而充实,因努力而成长,因付出而获得。
她是学校人事工作岗位的坚守者、传承者,她是学校人事制度变革发展的实践者、见证者,她更是用心用情为教职工谋福利的思考者、推动者。她工作讲原则,处事有魄力,待人用真心。25载春秋,她默默耕耘,从未懈怠,只为完美。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教工部)副处长林晓棠同志。
自1993年进入人力资源处工作以来,林晓棠踏实务实、勤于研究、勇于挑战、敢于担当,她忙碌着、努力着,也成长着、收获着。她历任教师科副科长、人事科科长、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人力资源处副处长等岗位,不同的岗位给予了她不断成长、成熟的机会,而她则不辱使命,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让一个个岗位焕发别样光彩。她的全情投入、全力付出成就了几乎熟悉学校各项人事业务、自信果敢、雷厉风行、备受信赖的自己,成为大家眼里改革中的“探路人”、工作中的“活字典”、后辈们的 “好榜样”。她的工作有目共睹,她的贡献有口皆碑,她的获奖实至名归。
勇挑重任,积极探索,有力推动实施多项重要人事制度改革
上海交通大学的人事工作从八十年代起就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尤其近几年,在国内高校中的影响力增大,人事改革引领作用凸显,这其中包含着林晓棠的智慧和贡献。
在她的努力下,学校编制管理实现了从最初不被重视、不被理解到不断强化认识、常态化管理的大转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校上下对人员编制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较难对进人规模和质量进行必要而有效的规划和把控。当学校下决心以编制管理为抓手,突破队伍建设规划性不强、引人进人有序性不够的问题,启动编制数岗位数重新核定工作时,正是林晓棠承担起了这项几乎无经验可循的重要工作。一路至今,她负责了所有三轮人员编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每一轮编制规划都坚持“与院系进行充分沟通,既尊重院系实际、又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原则,在具体核定方法上则不断优化、完善。她带领团队一遍遍地测算数据、一轮轮地与院系沟通、一次次优化方案,努力使人员编制配置真正助力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如今,编制管理工作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编制数,实现人员总量控制,合理规划配置人员队伍规模和结构,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成为学校实行全员聘用、分类发展、多元评价等重要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力保障,是学校建设与“双一流”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一流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性、根本性工作。
林晓棠全程参与全员聘用制改革的实施,平稳推进全员聘用制的实现。该项改革涉及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方案的制定必须考虑周全,确保万无一失。林晓棠作为当时的人事科科长,全程参与,承担了文件起草、方案设计等重要环节,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得益于大量、扎实的工作基础,全员聘用制改革方案在全校教代会上获得较高的通过率,得以顺利实施。
她通过“岗位、资源、薪酬”的组合拳有力推动师资队伍分类发展改革。分类发展改革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三步走中关乎已有教师切身发展和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一步。2011年是分类发展改革年,2014年是分类发展的中期检验年。林晓棠直接分管的资源配置与管理中心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从编制核定、资源配置到评估方法研究、评估结果反馈,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充分考虑了学校和学院的未来发展,将教师分类管理、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紧密结合,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为激发教师个体分类发展的内在动力,专门研究制定新的薪酬制度,引导教师更务实地审视自身能力、兴趣和潜力,按需择岗,引导各院系制定符合各自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薪酬方案。
林晓棠奔波数年,为学校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发挥重要作用。为应对事业发展需求与编制紧张压力之间的矛盾,增强派遣人员对学校的归属感,规避派遣用工带来的法律风险,关注教职工切身利益,解决应届毕业生及留学回国派遣人员不能立即申请上海市户籍等问题,学校从2015年起,结合“两校一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经过反复沟通,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大背景下,持续推进学校与教职工直接签订劳动合同事项,在上海市人保局的支持下,学校获批试点,引领了新形势下高校用工体制改革的新趋势。在此过程中,林晓棠一直与上海市相关部门保持沟通联络,为改革不懈努力,改革的落地对她而言更有一种欣慰感、成就感、自豪感。
迎难而上,不断突破,全力为教职员工排忧解难
在林晓棠心中,教职员工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服务好大家,她要求自己不断研究,敢于开拓,努力成为同行业的专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干一行懂一行,懂一行专一行”。在这样的工作理念和自我要求的激励下,她在工作中总是充满了责任担当,热情投入,倾注心血,而这也让她收获了工作带来的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丰盈。
她所负责的工作与上海市政策对接较多,每一次问题的推进都需要与各政策部门进行无数次的沟通,例如干保、人保、社保,这就需要对每项相关政策非常熟悉,才可以找到有力的依据提出改革的要求。她以自身过硬的业务素质,强烈的责任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第一个接近退休的外国籍专家转中国籍,成功办理退休手续;第一位境外院士成功办理保健医疗证……这样的事情依然在不断发生,这也使得林晓棠和她带领的团队在外经常被喻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这“螃蟹”并没有那么容易吃,每一个新情况、新问题的成功办理,背后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除了无数次耐心沟通,还需深入相关政策,了解背景,找出突破口。她们总是尽最大努力帮助教职工,使服务对象满意而归。
最让人动容的是,她曾收到一位离职人员送的鲜花。当时她在接待该老师咨询时发现她充满了怨气,便主动与其深入沟通了两次,帮助这位老师分析利弊。她认为理所应当、未加在意的举动对需要帮助的人而言就是一份温暖、关心,甚至是希望,一束鲜花是对她无声胜有声的感谢,更让她体会到不厌其烦,真心相待,老师们一定会记得的,平凡的工作也会更有意义。那美丽的百合对她而言早已超越本身意义,更饱含着一份感激、一种肯定,至今仍一直留在她的心里。
不断提升,齐心聚力, 倾情呵护和培养年轻后辈
林晓棠深知,工作中除了埋头拉车,也需要抽出时间仰望星空。她注重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多年来,她围绕所从事的人事工作,相继发表论文20余篇。近年来随着国家人事改革步伐的加大,各高校相继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凸显,薪酬又是改革的有力抓手,更需要研究和突破。为此,她积极牵头和参与教育部薪酬学会、上海市教委等八项研究课题和学校的一项综合改革案例。相关论文、课题和案例纷纷获奖,为人事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宝贵的经验。
林晓棠认为,服务好学校发展和教职员工需求,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而是需要团队中每位成员的优秀和努力。她所分管的资源配置与管理中心工作业务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比较多,但同时很多都是一些琐碎繁杂、政策极强的事务性工作,中心同志经常因政策等客观原因受到委屈。同事们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她都看在眼中,作为处领导、人事工作队伍中的大姐,她感到自己责无旁贷,应当努力将这些工作特质和优良品质传承和引导下去。为此,她非常注重对团队成员和处内年轻人的培养和关心,努力发挥自身宝贵的传帮带作用,在工作上仔细叮嘱、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在生活上、思想上悉心关怀,一批思想过硬,业务扎实的年轻人在她的帮助、指导下不断得到锻炼,很快成长起来,以更好的职业素养服务于广大教职工。真诚率真、严慈相济的她,以自己的真心赢得人心,是大家心目中值得敞开心扉的好领导、好朋友。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从大学开始就一直激励着林晓棠,回首过去的25年,她也始终努力践行着它,只求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那一代人。
【个人简介】
林晓棠,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教工部)副处长,曾先后获评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协会人事人才工作先进个人,校三八红旗手,所在部门资源配置与管理中心获评校三八红旗集体,负责的《新形势下高校多元化用工体制改革》案例获学校综合改革十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