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名师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夯实医学基础,惟愿青出于蓝

集体照.jpg

名师名言

■夯实基础,强化综合,激发创新,服务专业

■课程思政强化价值引领,言传身教助力人格养成,整合课程深化知识探究,强化实践推动能力建设

在基础医学院,有这样一支教学团队,每年承担近3万学时的教学工作,负责临床、护理、口腔、检验、营养等专业前期阶段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争做教学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愿为学生成才成长的引路人。

由一流师资组成的基础医学院课程改革团队,落实交大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医学生专业学习胜任力为导向,在全国率先打通医学门类专业临床前整合课程改革最后一公里,完成了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性突破。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以教师胜任力为导向,建立教学组织构架新模式和教学管理新体系。开创21教学讲坛、医念初心等多个“教与学”文化品牌项目,增强医学院特色的文化底蕴,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团队完善了支撑我校医学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基础医学ASK全人教育体系,确保了学生素质、技能、知识与未来医疗工作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使职业素养目标更明确、知识内容体系更全面合理,为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勇于突破 敢为先行 建立医学生ASK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以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为目标,以医学生胜任力为导向,建立素质(Attitude)、技能(Skill)、知识(Knowledge)全人教育课程体系。团队开创性地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适应先进医学教育理念、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所设计和运行的针对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包括59个学分)以及针对理学专业的基础医学理学整合课程体系(包括23个学分),分别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上海市重点课程。整合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医前教育、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学专业三段式分割教学局面,通过整合课程体系,使基础临床/理学教学交错融合,在全国率先完成打通医前教育最后一公里。整合课程的开展,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综合优势,强调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依托医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市重点实验室、各研究所PI实验室建立RBL、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科研轮训等课内、课外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和项目,孵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教书育人融入专业课程,通过教学主渠道传播正能量。团队推出与新体系实施相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采用PBL、RBL、CBL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积极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努力构建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将考核的主要目的由分流、晋升、评价等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及时反馈,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和成长。

开拓创新 凝心聚力 构建教学组织架构新模式和教学管理新体系

针对ASK全人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实施,依托“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构建了“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的教学团队管理机制,依据新的整合课程对应组建由24位首席教师领衔的24支教学团队负责课程运行,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发展和培养学科教学师资,在已有系部架构的情况下,任命了各学科的课程组长,课程组负责师资培养,安排教师授课。

团队建立集目标化管理、过程化管理、形成性督导为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采用以成果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整合课程教学大纲修订,通过解读交大本科生培养目标到明确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再细化到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章节目标,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在管理中体现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督教学新动态,覆盖全层面教职员工。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高级职称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引导临床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多地参与本科教学,保证授课数量、质量符合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学内容方面,为推动教学团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层面要求开展跨团队的联合集体备课,针对整合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相同知识点在不同学科授课中的分工”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达成一致的授课原则,最终目的要使医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整合式学习特点并从中受益;在教学资源方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通过开展如TBL教学实施、PBL教师培训、RBL动员培训等,均要求实施该教学过程的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任教,鼓励教师因人制宜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为保证教学质量,借鉴“形成性评价”模式,创新地建立“形成性督导”的质控新模式。由专家、学生、教学管理和院领导组成督导团队,督查教学纪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全方位地开展督导工作。督导意见阶段性的整理反馈给每个团队首席教师和教学课程组长,切实推进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日常教学管理。

价值引领 自我完善 创办适应师生发展的“教与学”文化品牌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建立适应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教与学”文化品牌和分享平台,加强内涵建设,营造“学在交大,知行交医”的文化氛围,增强教书育人文化底蕴,做到全员育人。

定期举办“21教育讲坛”项目,通过引智和交流,切实促进教师培养。为营造专业教师积极提升教学能力和参加教学研究的兴趣,遴选医学院教师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话题开展专题研讨,包括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以期全面提高教师能力;采用讲座、互动、参与式研讨等形式,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关注与探讨。在第二课堂,教师参与“午间Seminar”师生导学活动、“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师生互动座谈,为学生的学习指点迷津,在校园中营造“乐学”“善思”的氛围;与医学院学指委等部门密切协作,开展“医念初心”第二课堂活动,邀请学生喜爱的学院老师与学子谈文化、讲人文、话人生,带领学生探寻医学的人文脉络,守望医学初心,迈好学医第一步。

为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学生开展“小导师文献导读”等生生导学活动,搭建朋辈导学平台,与医学院学指委等部门合作举办每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等创新成果分享平台,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借助新媒体平台,创建“医帆起航”微信公众号,传播教育教学动态,宣传教书育人事迹,推荐优秀课程思政素材,介绍教学改革举措,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文化氛围。

潜心育人 夯实基础 教书育人成果丰硕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深入贯彻落实“夯实基础、强化综合、激发创新、服务专业”的基础医学教育体系理念,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团队教书育人成果丰硕。

在课程建设方面,获国家级、市级课程项目16项,基础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和基础医学理学整合课程体系,分别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上海市重点课程,如此大规模的课程体系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尚属首例。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三年来,教师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写教材(含规划教材)22本。自主研发多个虚拟现实实验教学资源,教师们的设计作品在中国医学高校创新性机能实验设计大赛、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大赛、形态学实验教学标本切片大奖赛等比赛中获奖10余次。课程改革团队每年开展微课、微精品课比赛,近三年建设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微课、微精品课144个,其中多个作品在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撰写PBL案例获医学院PBL案例奖项35个,并连续四年获优秀组织奖;撰写思政素材获医学院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竞赛奖项12个。

在教师发展方面,涌现了郭晓奎、易静等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一等奖的优秀教师,及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上药杏林育才奖等奖项的教师10余名,以及在2016年和2018年分别或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的青年教师代表刘畅、贺明。

在教学学术方面,教师总结并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5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2017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展示整合课程体系成果的《医学整合课程实践与研究》一书;此外,《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杂志开设专栏,集中发表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教师整合课程改革相关教学论文。相关论文获医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基础医学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奖、首届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项。

在学生发展方面,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氛围使学生受益,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首届中俄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首届上海市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国内外、校内外比赛中频频获奖。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近年获得交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名师名片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承担了多学制、多专业、多层次、多形式、多语种的教学,年均学时近三万。在全国率先打通整合课程改革最后一公里,按照人体科学与医学教育规律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在医学和理学专业分别建立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含59个学分)和理学整合课程体系(含23个学分)。构建24个教学团队负责课程运行,14个课程组负责师资培养的组织架构;建立集目标化管理、过程化管理、形成性督导为一体的OPF教学管理体系;实施PBL、RBL等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教学;编写出版配套的整合教材,开发和制作虚拟仿真、数字切片、微课等线上线下资源;开创21教学讲坛、医帆起航、医念初心等“教与学”文化品牌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近三年获国家级、市级教学项目16项,交大教书育人奖一等奖2位,全国青教赛一、二等奖各1位,交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供稿单位:
基础医学院 教师工作部 新闻中心 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