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
【名师名言】
思想可以海阔天空,学习必须脚踏实地。
学习从模仿开始,创新从借鉴开始。
从第一学期新生专业讨论课到第八学期的毕设每周汇报会,与同学们一起成长是我最幸福的事情。
做人,真诚为本;做事,踏实为道。
他是教书匠,扎根交大35年,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坚守初心,一百英才,三千桃李,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他是设计师,担任致远学院物理学方向项目主任八年来,精心设计拔尖学生的课程体系,绘就人才培养新蓝图;
他是养心者,成学、广才必先静心、明志,他的儒雅随和、踏实勤恳、宁静致远,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无数徘徊中的学生坚持追梦。
言传身教 精设系列课程
郑杭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一守就是三十五年,年过花甲的他还依然活跃在三尺讲台。他讲授的《物理学引论》《物理研究导论》《超导引论》等专业课程,成为了同学们打开物理学世界的钥匙。他精心设计并亲自教授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面向大一新生的《专业讨论课》通过介绍21世纪的19项诺贝尔物理学奖,带领同学们重走物理学发现之旅,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好奇心。《物理研究导论》则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检索和阅读前沿论文了解物理学具体研究工作的途径:从科学问题出发的研究背景和动机、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如何展示研究成果。面向高年级的《物理研究实践》系列课程,则鼓励学生进入物理与天文学院研究组进行科研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郑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严谨求实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他还常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自学和课堂讨论,学习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他亲自主持毕业班毕设阶段的每周汇报讨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科学观点、聆听他人的不同见解,在展示与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升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致远物理学方向每届学生都有论文被评为上海交大优异毕业论文(全校仅1%)。
甘当人梯 倾情育才树人
郑杭自2012年4月担任致远学院物理学方向项目主任至今,亲身躬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从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选拔聘请教师、建设科研训练机制、推动海内外交流合作,到科学鉴才选才、鼓励学生兴趣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时跟踪人才培养成效等,对建立完善适合物理学科拔尖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深刻探索。
每年在与新生的见面会上,郑杭都会将自己项目主任的身份比作“桥梁”:一是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乐意随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成为他们的“忘年交”,海阔天空畅谈理想;二是学生和教师间的“桥梁”,鼓励并帮助学生按各自的科研兴趣与物理与天文学院相关老师建立联系,进行科研探索,追求学术真谛。他多次亲自担任海外教授的助教,全程默默地坐在教室最后的角落,与同学们一起听课、一起讨论,获得第一手的师生反馈。
2016届致远物理学方向毕业生袁家兴同学说:“郑老师将每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全过程参与专业研讨课、毕业论文等环节,每一项工作都细致入微。他对于人才培养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烙印在物理班每位同学的心里。”
汇聚资源 搭建挑战舞台
郑杭教授为物理学方向的人才培养引入了大量优质资源,打造名师精品课堂。邀请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和“杰青”等高水平教师组成致远物理学方向《物理学引论》和“四大力学”等本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基础,注重教授学科交叉知识,继而推动“致远荣誉计划”课程建设。
此外,他还邀请国际著名物理学教授开设一系列专业课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ony Leggett的《超导物理》,加州理工学院叶乃裳的《纳米科技导论》,牛津大学Vlatko Vedral的《Quantum Physics》和巴黎高师Jerome Tignon的《非线性光学》。一批批国内外著名教授走上致远讲台授课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营造了转身遇见大师的学术氛围,在系统传授物理学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些符合培养计划又在局部“超越”培养计划的课程,涉猎了最新的科学进展和突破,旨在让学生不满足于按部就班接受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教授的引导带动,“跳一下”地主动学习,挑战自身的极限并迅速来到科学前沿,给“天才”学生以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登高望远 鼓励学科交叉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涵丰富,与化学、生命、材料和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交叉非常广泛。郑杭主张从学生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埋下学科交叉的种子,这既是培养物理学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需要,也适应当代科学发展对交叉融合人才的需求。在他的大力倡导下,2016年以来,物理学方向的学生积极参加致远创新研究中心的交叉科研活动,并有49名同学(占37%)申请并获批加入“致远学者项目”。作为其中的佼佼者,2014级孙轲带领团队参与了多项光量子计算集成芯片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Sciences Advances》《Optica》等期刊,该项目同时荣获2018年致远学者项目杰出成果奖。除了参与校内的研究组,40%左右的同学在读期间赴世界一流大学进行科研实践,参加包括加州理工学院SURF(暑期本科生科研奖学金)和VURP(访问本科生科研)等项目。已有十五位同学毕业前就在《Physical Review A》《Scientific Report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一流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成果。
郑杭认为,拔尖学生的后续培养及成才过程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物理学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相连。他鼓励学生实践“思源致远”,致远物理学方向毕业生深造率高达96%,其中约50%赴海外名校攻读硕博,43%选择继续留在交大深造。首届致远物理学方向毕业生许志钦在交大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后,先后赴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和柯朗研究所深造,从事深度学习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现已加入自然科学研究院担任副教授。
探索物理学方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而郑杭一直在这条路上默默耕耘、砥砺前行。
【名师名片】
郑杭教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系主任。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研究。1991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1996年被批准进入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四)。自1985年留校从教以来,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大学基础课程。于2013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七);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七);201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集体二等奖(排名第五);2020年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秀导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