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之星

彭涛:坚守初心,勇挑重担,打造世界一流船海试验平台


【服务格言】


■ 扎根实验,坚守初心,用心打造世界一流船海试验平台


■ 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努力担负起海洋强国的光荣使命


■ 耕耘奉献,全情投入,服务学院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台阶


自1997年毕业留校,他扎根实验室24载,坚守初心、勇担使命、默默耕耘,服务海洋深水试验池等多个大型试验设施建设运行,亲历了海洋工程领域国际先进试验能力的打造,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政治立场坚定,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履行立德树人神圣职责,始终把服务教学科研作为核心任务。作为一名教辅人员,他是教师科研的“好助理”,试验教学的“贴心人”,能力建设的“先锋队”,学生实践的“解惑人”。他就是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校级公共试验平台--船海工程试验中心主任彭涛。

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以我为主的试验技术发展之路



参加工作以来,彭涛始终在实验室一线服务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保障试验设施重大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和技术创新。刚参加工作,领导就安排他负责徐汇校区风浪流水池最贵重的一台设备——大功率双摇板液压造波机。造浪是风浪流水池的“灵魂”,直接决定试验精度,但当时进口设备却“水土不服”,时常趴窝倒板,导致试验中断,甚至损坏试验模型。这个近千个零部件构成的复杂系统没有吓倒他。在自学液压和控制技术的基础上,他大胆上手将造波机液压系统“大卸八块”,反复拆检管阀系统、测试控制电路、寻找故障原因。作为试验工作的核心设备,这类工作往往在试验间隙的深夜进行。正是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细心摸索,终于发现了回流阀组局部升温导致控制失灵这一国际顶级供应商未发现的故障,通过改进,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顽疾。


当时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集中于渤海等浅水海域,但核心装备大型浮式生产系统体量愈来愈大,风浪中极易发生触底事故。其试验需要准确模拟浅水波浪非线性特征,但相关造波方法供应商不提供,国内也为空白。通过多年对造波的深入学习并向相关专家和教师请教,彭涛开发了可满足幅值线性度、能量谱、包络谱与理论符合的浅水波浪模拟技术,保障了我校承担的“秦皇岛32-6”“渤中25-1”等8座浅海重大装备和多个国际工程项目的完成,获得国际同行“不亚于这些国际顶尖试验水池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也坚定了“以我为主”,不迷信进口装备,立足自主开发的试验技术发展之路。

瞄准前沿,奋力拓荒,建设服务学科对接国家战略的重大设施



为服务海洋开发走向深海的国家战略,学校申请建设我国首个海洋深水池。2002年启动,2005年开工,2008年建成。彭涛作为核心科研人员全程参与这一世界最深水池的建设。这是我国首次建设类似试验设施,关键技术与现有水池存在根本差异,必须自主研发填补国内空白。在兼顾徐汇试验任务、每周多次往返闵行建设现场的同时,彭涛开展深水造流、升降假底等水池建设“卡脖子”技术的攻关。深水造流是深水试验的基础,需要驱动数万吨水流模拟不同流速剖面的同时,在400平米截面上得到空间时间稳定的流场,且造流系统嵌入水池建筑主体中同步建设,一旦建成就无法修改,必须在设计之初就确定流道压缩角度、穿孔压力墙渗透率、分级整流距离等关键技术参数,才能确保建成的水池达到设计要求。彭涛带领学生通过设计比选和试验分析,反复推敲优化设计方案,终于确定了造流系统各部件最优参数,在水池有限空间的“螺蛳壳”里,装下了这个决定水池根本能力的“大家伙”,保障了深水试验区域流速的均匀稳定。


水池试验的海洋动力环境模拟中,除了波浪和海流,海风的模拟是另一难题。在某次国际工程项目试验的招投标中,招标方提出不能直接模拟风,而是用动力控制方式模拟不规则风下海洋平台的风载谱的新方法。面对这一挑战,当时正在国外出差的彭涛立刻着手设计设备方案、编制计算分析软件等。经过紧张的工作和水池校验,在有限时间里完成了技术开发。该技术在数十个国际国内重大工程成功实践而不断完善,已成为实验室的“杀手锏”技术之一。


作为风浪流水池和海洋深水试验池的主要技术管理者,彭涛除了自身投入到试验技术研发中,还积极组织实验室研发和更新改造一批拥有自主技术的试验方法和设备,在动力环境模拟、平台性能试验等关键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打造了一支技艺精湛、敢打敢拼的试验技术队伍,形成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深水试验能力,服务了教师完成一批国家重大任务,如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首座深水生产平台——“深海一号”、首座深水FPSO——“流花16-2”等28座南海主力平台研发和7个国防型号的试验测试,彻底改变海洋装备研发依赖国外实验室的局面。完成位于世界各地的23座国际深海装备的试验测试,技术能力获得国际工程界广泛认可。实验室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彭涛作为主要人员(排名第4)完成的《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助力多项国家级成果的获得,并担任了首届国家能源行业深水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

 勇担使命,锐意改革,探索新时代高校大型试验设施的发展之路



作为“大海洋”战略的重要举措,2019年学校部署改革船海大型试验设施的管理运行方式,组建校级公共试验平台——船海工程试验中心。彭涛担任了中心首任主任,通过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改革,将海洋深水试验池、船模拖曳水池、风浪流水池、风洞循环水槽、空泡水筒和船海结构实验室等船海领域主要6座大型设施凝成一体,组建为向校内外广泛共享的公共试验平台,为各学科开展涉海科研提供试验测试服务。


彭涛着眼制度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加强文化建设,带领中心探索高校大型设施运行服务的创新举措,为涉海科研提供综合专业的试验服务。他组织设施紧密对接主要研究方向需求,共同策划十四五试验技术发展;针对交叉学科教师和新进教师存在不熟悉试验的困难,加强试验前置对接准备和后续跟踪,完善新领域试验测试服务;集中历史设备资源,挖掘设施红色血脉,建设立德树人阵地;针对试验中设施不能离人的实际,结合中心组会和现场办公的方式,无缝服务设施实际需求;组织中心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完成侧壁消波、水池通用采集系统等7项设备更新改造,确保了试验能力瞄准世界前沿不断提升。


通过两年的工作,在彭涛的努力下,原有小而全和分散化的服务模式已为各个设施各展所长、相互契合、共同承担测试工作的模式所取代。中心设施在满足船海学科需求的同时,积极完成了机械、动力、电子、物理、土木、力学等交叉学科的测试任务,为我校承担的海铃计划、世界首台抗台浮式风机、下一代南海生产平台、大型邮轮和多项国防任务等一大批国家重大任务的完成做出贡献。中心设施的服务领域和开放度显著提升,助力我校连续两次获得科技部共享考核优秀。

拓展服务,统筹谋划,以高质量工作助力学院一流建设



2013年以来,彭涛先后担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等学院行政工作,推动船海、土木、力学、交通等学科实验室建设,服务的对象和范围更广,责任更大。他先后组织完成了5座楼宇建设、大修等工作。在船建综合试验楼投入使用后,组织涉及2个国家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位于徐汇和闵行校区5栋不同楼宇的5个实验室的搬迁。经过精心准备,周密安排,科学规划,在学校支持和各部处协同下按计划完成搬迁;共组织42名教师搬迁设备2368台套,其中特种作业搬迁的大型设备76台,MTS试验机等由国内外专业厂家拆迁的大型设备46台,特别是承担26门本科课程的教学实验室一个半月内就全部拆卸、搬迁、安装到位,确保了教学计划的按时实施。彭涛还组织中央办学条件改善项目等能力建设工作的申请实施,为学院所有学科充实了教学试验能力。面对疫情考验,克服困难实现水下工程等实验室首批复工,将对重大科研任务的影响降到最低。作为副主任,彭涛积极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次评估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并为国家实验室、协创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国家级平台的申请筹建做出贡献。


回首二十四载,无论在工程师、实验室主任还是学院行政管理岗位上,在彭涛看来,都只是岗位要求和服务对象的不断拓展,服务责任和意识、情怀和投入都是一样深厚。坚守与努力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师生广泛好评,在历次聘期考核中均获优秀。在新的征程中,彭涛将持之以恒,以严谨务实、细致入微的管理服务工作保障试验能力和设施水平的稳步提升,续写交大船建船海实验平台的辉煌。


【个人简介】


彭涛,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船海工程试验中心主任。在试验领域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一等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等,聘期考核全部优秀。带领实验室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供稿单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教师工作部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