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之星

吴超:向大洋最深处进军,深耕无人潜水器深海科考设备研制保障


服务格言

■ 默默耕耘,敢为人先,在打造一流深海无人潜水器装备中铸就家国情怀;

■ 勇挑重担,默默奉献,在服务大洋科考装备应用保障中绽放青春光彩;

■ 凝心聚力,以身作则,让支撑服务团队焕发装备保障任务的最强合力。

他扎根深海无人潜水器装备研发和服务重大装备海试应用十八载,勇担重担、默默耕耘、坚守初心、无私奉献,亲身经历了三代“海龙”ROV装备发展和深海科考应用的历史,在探索深海、筑梦全海深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在支撑国家重大项目、服务保障重大装备应用、做好团队管理服务等方面贡献青春力量。他就是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水下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电控专业技术负责人、水下工程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书记吴超。


埋头钻研,支撑起三代海龙ROV电控系统的研发升级

深海潜水器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吴超所在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一直都活跃在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研究的最前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深海装备就是以“海龙”号为代表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

早在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吴超就参加了“海龙”号ROV起吊回收模拟仿真实验,初步积累了有缆无人潜水器安全布放回收的经验,同时也在参与大型装备科研项目过程中对深海装备建立了浓厚的兴趣。

2006年,吴超毕业留校,作为水下工程研究所团队的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海龙II”号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研制项目,担任控制子系统负责人,后期担任ROV大洋航次应用负责人,全程参与了“海龙II”号ROV研制、海试、实用性能升级和大洋航次应用保障等工作。他刻苦钻研,在ROV虚拟监控导航系统研制、绞车升沉补偿技术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ROV研制和成功交付应用做出了贡献。

2008年,作为海试团队骨干成员和秘书,吴超克服了第一次出海晕船影响,在做好个人专业技术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了海试数据分析、海试总结材料的整理等工作,为圆满完成验收海试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组织大型装备海试应用的宝贵经验。在那次海试验收航次中,“海龙II”号ROV最大试验深度3278米,这在当时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做到,创造了当时我国ROV最大深潜纪录。

2014年后,“海龙”装备技术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呈现谱系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吴超致力于“海龙”系列ROV的研制应用,先后担任“海龙III”6000米级勘查取样型ROV系统的副总师和“海龙IV”4000米级电动ROV的项目负责人,支撑了三代“海龙”号ROV电控系统研发升级。在他的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下,水下工程研究所团队研发了插板式控制系统,形成了系列干式和湿式控制电路模块,支撑了“海龙”系列ROV研发和其他各类水下装备的工程应用。


勇挑重担,不惧风浪坚持服务大洋科考应用

潜水器需要实海试验和应用,工程师们出海更是家常便饭。吴超长期负责海龙系列ROV装备应用工作,先后服务和保障了“海龙II”“海龙III”“海龙IV”三型ROV装备的大洋科考应用。自2008年起,吴超参加了7个正式大洋航段和8次ROV近海海试,同时还以技术与管理者身份组织完成了7个大洋航段的ROV科考应用,在科考船上度过2个春节,个人累计服务保障海龙装备的海上时间超过400天,足迹遍布三大洋。面对国家任务、团队需要,吴超总是能够勇于担当,以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出色地完成各项出海保障任务。

2008-2014年期间,吴超承担了“海龙II”号ROV大洋航次和海试的应用保障工作。其中,2009年吴超作为“海龙II”号ROV作业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团队领队,成功在东太平洋海隆2770米海底捕捉到海底烟囱的奇观,创造了我国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大洋科考调查的记录。2019年,克服恶劣海况、人力保障不足等问题,吴超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海龙IV”号ROV海试,为装备验收和交付航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至今,作为“海龙III”号ROV和“海龙IV”号ROV副总师和大洋航次应用负责人,吴超带队参加或以航次组织者身份组队参航,完成了大洋6次航次和“大洋号”2020年西太地球物理精细调查航次的ROV科考任务,为大洋科考再立新功。2018年9月,他带队参航中国大洋48航次第一航段,携“双龙”探海,成功完成了“海龙III”试验性应用和“海龙11000”6000米级试验,创造了当时国产ROV系统的最大潜深纪录。

一路走来不易,充满艰辛和挑战。正是这种坚守初心、担当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成就了“海龙”装备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故事,也在“海龙”装备的发展中铸就了像吴超这样有志向奋斗者的实干和担当。


逐梦深海,助力“思源号”全海深ARV研制和应用

从新手到高级工程师,从一两样器件到整个潜水器的系统设计,循着师长的脚步,吴超成长为团队技术骨干,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清晰——向更具未来性、前沿性的方向努力。如今,吴超作为副总工程师,参与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工作,与“海龙”号ROV相比,更具挑战性。

早在2006年,吴超便参与了工信部“万米深海无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16年起,吴超正式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的副总师,负责“思源”号全海深ARV电控系统研发,并全程参加了2021年“思源”号ARV的两次关键海试和湖试。与“海龙”号ROV不同的是,“思源”号ARV需要在系统布放安全性、耐压结构安全性、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花费更多的工夫,需要对部件和系统进行更多的试验和测试,以保障在深海强压环境中能够正常有效工作。作为电控系统负责人,面对陌生的技术领域,吴超通过大量学习和实践,很好地解决了声学系统在ARV上的集成和联调测试问题,并在声学同步与异步控制管理策略、ARV系统减振降噪优化、短基线及锚系系统开发集成测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主持完成了ARV声学系统的湖上测试和验收试验,为ARV系统的成功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也为后续“思源”号ARV实现国际上首次双潜水器深海水下对接做出重要贡献。


技术研究与管理支撑服务“双肩挑”

作为团队技术和管理骨干,吴超既是凝聚人心的纽带,也是以身作则的模范。他始终倡导“实干、拼搏、奉献”的团队精神,大力倡导“将支部作用发挥到海试现场”的管理理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和青年教师的积极作用,凝聚最大工作合力,有力保障型号任务顺利完成。在“海龙III”号ROV、“思源”号ARV等重大装备的关键海试任务中,他除了认真做好本职技术工作外,还积极协助团队长开展海试团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和谐向上、严谨认真、拼搏奉献”的团队氛围,为顺利完成海试奠定了组织基础。

2020年,水下工程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即将迎来项目里程碑——样机海试。但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和严格的防控要求,导致大量需要样机集成调试和试验工作难以按计划进行,项目推进受到严重影响。2月10日,基于已经做好充分的疫情防控保障,吴超所在的水下工程实验室成为春节后学校第一个复工的实验室,这一切顺利开工的背后离不来支部书记吴超的提前部署。在项目难度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同时遭遇关键零部件国外禁运及疫情的巨大影响,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的吴超,牵头制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案,带头逆行进校,长期驻扎实验室,在做好各项防疫安全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的基础上,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完成了试验测试等工作,为ARV装备成功研制和顺利参加海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我个人的成长和水下工程研究所无人遥控潜水器(ROV)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能为国家海洋战略做出一份个人的努力,趁着年轻多吃苦多学东西,也是不负青春韶华。”从“海龙”系列ROV的谱系化发展到“思源”号全海深ARV成功研制与应用的历史性跨越,吴超作为“海龙”系列的骨干成员,将“小我”融入“大我”,传承着交大水下工程研究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品质,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在服务无人潜水器研制及深海科考应用中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上,吴超继续为祖国深海无人潜水器装备事业发展奉献力量。


个人简介

吴超,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服务奖”一等奖获得者。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水下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电控专业技术负责人、水下工程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书记。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先后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供稿单位:

教师工作部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