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言】
n“爱”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教书育人动力与智慧的“源泉”。
n一个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人生与发展,像对待自己的人生一样看待,一定会成为一个好教师。
n不断学习与思考提升自我人生境界,在现实中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教师教书育人最有效的途径。
三尺讲台献青春,二十四载育英才。同样的课程,不同的学生,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曹阳始终充满热情、激情和关爱。他多年如一日倾心投入生命科学实验课程的教研,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建了对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在实践中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课程历经多年的建设与打磨,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首届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等方面探索教书育人有效途径。多次获得省部级及国家级奖励。
立足课堂主阵地,开拓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先河
近代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生活、医疗、健康等诸多方面,生命科学的规律认识和科学素养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时代发展对教书育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早自1995年起,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由我校张惟杰、林志新教授组织的教学团队在国内率先开设“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程,得到了业内广泛关注和认可。曹阳从加入团队伊始,就承担起了一项国内“前无古人”的艰巨任务:面向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创建。面向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实验教学,在当时是生物学教学中空白的全新领域,他带领新组建的教学团队经过紧张而精细的计划和筹备,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率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感受生命科学的魅力,课程一时间好评不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4年,“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共同获批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阶段性成果的获得给予曹阳鼓励和信心,然而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学习中学有所获,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这一做就是二十四载。
在此期间,曹阳带领教学团队反复打磨,每一堂课都不是简单的复制,他精心设计、因材施教,打破了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模式与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从实验入手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新理念,在高校生命科学教学中开拓出了一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广泛开展生命科学普及与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新道路。
同时,他注重教研结合,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生物科学实验导论》系列教材,被国内院校广泛参考使用,起到了领域内示范引领作用。课程历经多年打磨,于2011年获评上海市精品课程,2014年获得上海市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获评首批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
如今,匠心独运的曹阳老师继续深化课程细节,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开展文、理、医学等的大方向分类施教的教学改革,希望“生命科学实验探索”(更名后)课程更有针对性,让教书育人落地更加精准,更好地符合学科交叉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让交大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始终走在前列。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手段成效显著
“我认为,作为教师更要注重自我提升,不断革新,与时代‘共振’,与学生‘同频’。”工作中,曹阳时刻保持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敬畏之心,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实验教学手段,致力提升教书育人效果。
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飞速革新的今天,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配。在课堂上如何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是很多教师的“无奈”,而曹阳却持另一种态度:鼓励同学们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显示设备带到课堂上来。
在曹阳看来,网络信息时代是势不可挡的,学生不仅要适应这个时代,还要利用好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辅助自己更好地工作生活。“大学生基本是成年人了,毕业后就要与社会接轨,大学的教育应该让学生能够理性、正确地使用电子产品,服务于学习与生活。”
基于以上理念,曹阳充分利用00后大学生“生而触网”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手机等智能设备主动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的习惯与能力,结合生物学实验显微镜成像特点,自主设计开发“生物学实验教学智能互动系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实验教学“触网而生”。
该系统打破了实验教学多教学端口的断层,实现了学生手机、教师授课屏幕和实验仪器的多端联通。在学生视角,课件内容、显微镜实时图像都可以在手机上同步显示并随时切换,便于自由截屏保存和录像存储,还能够通过信息收发功能与教师实时互动。在教师视角,能够实时观看学生显微镜中图像,便于把控实验进程与效果,给予及时指导。如此一来,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助力实验教学的有力工具,切实做到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探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曹阳现代化信息手段加持的实验课堂成为同学们期待与享受的时光。
“生物学实验教学智能互动系统”一经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发明专利2项,现已实现全国高校范围内的跨学科辐射示范,使用院校达到200余所。
投身实践育人,助力基础教育播种未来
作为一名实验系列的研究员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曹阳的心头。经过深思熟虑,他的思路逐渐打开明朗,将实验教学拓展至实践教育,努力提高实验课程的教育质量与内涵,把实验教学工作做得更深更实的同时,立足于实验教学的特点,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应用,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打造实践教学共同体,拓展育人新领域。
想好了就立刻行动,这就是曹阳的性格。正巧在国家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的支持下,实验教学中心将陆续更换两百多台使用超出使用年限的专业教学显微镜。虽然这些显微镜已不能满足大学的实验教学需求,但报废处理过于可惜。如果能将这些专业教学显微镜送到偏远地区有需求的中小学,为孩子们打开观察微观世界的窗口,启迪科学智慧,继续为教育做贡献就好了。于是,曹阳经过广泛调研,策划发起了“显微知著”社会实践活动。至今已持续7年带领200多名学生共18支团队赴西部、偏远地区支援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深化学识,培养责任担当,足迹遍布云南、青海、甘肃、宁夏、广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区。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显微镜捐赠,曹阳事先组织学生耗时一学期,围绕显微镜的应用,指导学生设计课程并编写教材,还为当地教师制作了配套的教学指导手册和教学课件。实践团成员面向学生开展实验教学,同时为当地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培训交流,让显微镜在实践团离开后依然能发挥作用,持续助力科学之种生根发芽。
通过向边远地区的中小学“送设备”“送教材”“送课程”“送培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得到全方位锻炼,并在价值实现中收获成就感、激发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显微知著”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特等奖、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知行杯一等奖、全国大中专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8年和2020年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2021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品牌团队。曹阳本人也多次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师者匠心,是赤诚大爱。就像曹阳老师经常说,“学生是无价的,是家庭的未来,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我像重视自己的人生一样对待每一位学生。”
【名师名片】
曹阳,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实验教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主管。多年从事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研究工作,创建并主讲课程“生命科学实验探索”,获首批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特等奖、烛光奖励计划一等奖、通识教育课程贡献一等奖等多项荣誉。